【民族体育征文】“上刀杆、下火海”的李学强

李学强在“上刀杆” 资料图


每年的正月十五,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境内的傈僳族群众都会举行传统“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

“上刀杆、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体育活动。“上刀杆、下火海”包括点花、点刀、耍刀、迎花、设坛、祭刀杆、竖杆、祭龙、上刀、折刀、下火海等步骤,其间有一套严格的仪式。“上刀杆”是将36把利刀捆扎于四五丈高的栗树杆上,每把刀相距尺许、刀刃全部朝上,表演者赤脚踏着锋利的钢刀,逐级爬至刀杆顶端,依次进行开天门、挂红、撒谷等表演。“下火海”是表演者下刀杆后又踏入通红炽热的炭火中,表演绝技。现在刀杆节中,部分过时的内容已被健康新颖的唱词、手上舞蹈动作“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

李学强1959年出生于泸水鲁掌镇三岔河村,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傈僳族刀杆节代表性传承人。

李学强自幼喜爱文艺表演,常跟爷爷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对傈僳族风俗了解比较全面。1974年,爷爷开始把“上刀杆、下火海”的绝技传授给他。经过多年的磨炼和实践,李学强能够独立主持刀杆节,掌握刀杆仪式前举行的点花、点刀、耍刀、扎刀、竖刀杆和祭祀活动全过程,并能演唱不同曲调。20世纪80年代末,当地“上刀杆、下火海”技艺因缺乏资金,传承困难,为抢救弘扬这项古老绝技,他多方筹集资金,凑齐了所需设备,并于1988年2月,在登埂澡塘会进行了表演,之后一举成名。1999年,泸峰民族民间艺术团成立,他加入了艺术团专门从事此项绝技表演。如今,他是泸水全面掌握“上刀杆、下火海”绝技的唯一传承人。

李学强的“上刀杆、下火海”绝技,在傈僳族群众中有着广泛的影响。1998年10月,在云南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李学强的“下火海”表演荣获二等奖;1999年,他代表怒江州参加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馆怒江分馆开馆仪式表演;2000年,怒江州歌舞团对他的“上刀杆、下火海”技艺进行收集整理……


作者:苗雨 (单位系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