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千园之城”推门见绿,市民共享公园福利

文、图/郭起

羊城晚报7月15日T5版报道

40余年来,深圳城市发展建设久久为功,始终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1994年获评国家“园林城市”,2000年获评“国际花园城市”,2020年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时光轮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目前,深圳全市蓝绿空间超过陆域面积的50%,拥有310条河流,161座湖库;原生性和半原生性山体60余座,孕育了繁茂的南亚热带特色森林;同时拥有260公里海岸线,50处自然沙滩;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类动植物超过3000种。已建成1238个公园,2843公里绿道,生态网络连通山海生境和都市家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千园之城”。

深圳公园“零废露营”体验日活动开幕

开放绿地 市民走进公园共享草坪

深圳湾公园海风习习,五颜六色的帐篷盛开在日出剧场大草坪。众多餐饮品牌免费向市民发放轻餐饮食品,更有专业运动品牌、生活家居品牌、汽车品牌现场助阵,组织帐篷场景展示,让市民在家门口的公园里就能来一场“诗与远方”的旅行。

为持续引导市民爱护绿地、合理使用帐篷,共同守护公园环境,今年6月,由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主办、羊城晚报深圳全媒体传播中心承办的深圳公园“零废露营”体验日活动开幕,在深圳湾公园日出剧场宽阔的大草坪上,市民走进布置精美的帐篷,品尝美食,与现场的环保打卡墙合影留念。活动同时发布了“深圳公园露营帐篷区点赞榜”互动小程序、手绘海报、守护绿地倡议书。本次活动还吸引了包括肯德基、必胜客、lavazza咖啡、山姆会员商店、沁可茶、迪卡侬、雪菊户外、宜家、小鹏汽车、花地新苗等品牌入驻,为参与的市民提供丰富的户外休闲方式展示。

深圳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放公园帐篷区,并陆续启动一系列惠民“微服务”,包括免费借用草垫、引入轻餐饮、开通便民公交线等服务一应俱全。还同步出台了市民游客游玩准则,引导大家共同爱护环境。市民自发带走露营产生的垃圾,爱护公园草坪这片共同的绿色家园。

为方便市民游客出游,缓解公共交通压力,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公园管理中心联合深圳巴士集团在莲花山公园、深圳湾公园和中心公园开通公园巴士,将站点设置在公园内,线路联通社区和商圈,将公园与城市深度融合,构建“公园城市”里的便利生活。

市民走进帐篷,体验草坪上的“绿色生活”

共建花园 开创城市环境治理新模式

在钢筋水泥城市,“拥有”一小块地,自己动手建造一个花园,听起来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奢侈”梦想。但是,在深圳这座公园城市,这个梦想成为了现实。街道边角地或小区闲置绿地,经由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方力量之手,变身为一个个家门口的美丽花园,许多市民也因此成为赏花弄草的园长或园丁,享受着都市里的田园生活。

为探索社区治理新理念,提升社区环境品质,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通过两年多的探索、实践和优化,总结出了一套市级部门定标准,街道社区抓落地,企业、NGO组织和居民共参与的“共建花园”社区治理新模式。充分利用街道边角地和小区闲置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以“共商、共建、共治、共享”的方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在全市掀起了“建设我们的花园”的热潮。共建花园项目还荣获2021年深圳市“党建杯”机关创新创优竞赛暨广东省市直机关“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深圳选拔赛的二等奖。

共建花园建设有效激发了群众共建共享热情。通过全过程、多维度的参与,让居民的参与感、体验感和幸福感在设计、建设和维护过程中得到充分满足。同时,注重培育社区核心志愿者担任花园园长和园丁,以他们带动社区的力量参与到花园的管理维护中,不仅让市民有机会享受都市种植乐趣,还协调了邻里关系,形成了社区凝聚力,塑造出人与人和睦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氛围。

在共建花园建设过程中,共开展共建共享活动1000余场,参与的公众超过12万人次。2021年举办的线上“花园遛遛节”超10万人次观看。调查显示,73%受访者愿意成为共建花园志愿者。

欢乐童年 建设儿童友好型公园

公园是儿童在自然中感知、体悟、成长的重要场所。深圳市首个已建成的区级儿童专类公园——坪山儿童公园于5月31日开园迎客,于“六一”前夕,为儿童增添又一处健康成长的乐园,这是深圳打造儿童友好城市的重要举措。

公园位于碧岭街道沙湖社区同裕路与黄竹坑路交叉口东南,占地面积约5.7万平方米,以自然互动、自然教育、自然游乐及自然成长的“大树学园”为设计理念,设置了自然课堂区、丛林探险区、探索考古区、山林溪谷区四大主题区域,集自然体验、全龄游乐、亲子休闲于一体。

2015年起,依托公园、绿道的丰富自然资源,深圳陆续建立了27个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中心,如仙湖植物园、深圳湾公园、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等自然教育中心,开发了自然绘本、自然游戏、自然体验等系列课程,让公园成为儿童的“自然课堂”,搭建起孩子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结合儿童友好型街区建设、社会基层治理等工作,深圳全市各区共建成共建花园240个,不少“小小设计师”共同参与设施选型、花园建造,从孩子开始,培养“共享共治”社会意识和动手能力,将城市零星绿地打造成儿童户外生活的“城市客厅”。

为了充分利用公园场地,为孩子打造亲近自然的成长空间,市区两级在现有的公园中建设儿童游憩场地60余处。按照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原则,结合自然花境,利用废旧轮胎、环保木材等材料合理设置沙池、滑梯、秋千、跷跷板等符合儿童心理和活动特点的器材或设施,营造充分的儿童友好户外活动空间。

同时,结合儿童成长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按照《深圳市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行动计划(2021-2025年)》要求,深圳正在推进儿童公园、儿童乐园两大儿童专类公园的更新改造工作,对标国际先进儿童友好理念,科学配置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需求的服务设施,建设儿童友好型公园。至2025年,各区将至少完成新建或改建一个儿童专类公园,在全市范围内合理布局11个儿童专类公园。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儿童游憩空间,至2025年,全市公园将新增加儿童游乐场地100处,努力为儿童打造安全有趣、生态自然、文明友好的公园环境,提升儿童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来源 | 羊城晚报

责编 | 许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