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用好碳市场交易工具 控排企业应当从“被动”到“主动”

封面新闻记者 朱宁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已经成功运行一周年。在全国碳市场的第一个履约周期中,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累计成交量约1.94亿吨,累计成交额约84.9亿元,履约完成率为99.5%。

碳排放权交易是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以最小社会成本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灵活机制和有效手段,全国碳市场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碳市场交易的主体,控排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被动纳入,履约成本较高;二是主动参与,抢占市场先机。

但从总体运行一年情况来看,“被动”交易履约的情况不在少数,大部分碳交易都发生在履约期的最后一个月,而从交易方式上看,大宗协议在交易量中比重达到80%以上,挂牌交易量尚不到20%。

顶层设计为碳交易铺好的路,终究需要作为碳市场交易主体的控排企业积极地去“走”。

控排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碳减排压力,因此对于碳资产管理以及碳市场的构建并不积极,很多企业都是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应对碳资产管理,大部分企业在履约过程中是持观望态度。

“配额的价格明天会不会降低?政府会不会出台其他调控政策?”大家难免有一种侥幸心理,这样就会导致企业的控排执行能力不足,难以实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

但需要指出的是,2020年中国正式提出“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将“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列入2035年远景目标。因此,“降碳减排”是经济社会发展大趋势,被动侥幸心理“要不得”。

同时,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碳价机制是最具成本效益的减排工具,特别是在中短期,这种降低成本的举措可以带来更多的减排机会。控排企业与其被动地被纳入碳市场,不如改变思路,从技改减排入手,到合理规划自身资源发展“碳中和”项目,积极主动参与碳市场,抢占市场先机。

挑战背后就是机遇。对标全球成熟碳市场,我国碳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作为碳市场的主体,控排企业更应该转变心态思维,积极拥抱碳市场,用好碳市场交易,推进企业的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也为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