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结构创新,《庭外》系列剧致敬一线法律工作者|专家研讨会

7月13日,由优酷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江苏猫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系列剧《庭外》在北京广播大厦举办研讨会。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主任田水泉、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陈旭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教研室主任、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叶林、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及优酷副总裁、总编辑张丽娜、猫眼娱乐IP与剧集中心副总裁、元气工作室总制片人王平出席研讨会,围绕《庭外》创作经验、创新性叙事模式及影片中展现的中国一线法律工作者的真实工作状态进行探讨交流。


作为江苏省广播电视局核准发放的首批许可证中的“(苏)网剧审字(2022)第001号”“(苏)网剧审字(2022)第002号”作品,该剧开创性地运用系列剧的形式,分为《庭外·盲区》和《庭外·落水者》两个篇章,以双剧时空交叉的模式,讲述了符合时代特点的法官和律师故事,剧中人物角色互有联动,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整体逻辑清晰自然,展现出创作者扎实的功底,传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紧扣时代精神和脉搏。


用创新形式讲好故事  让法治精神深入民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坚持全民普法加强法治宣传和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法律工作者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庭外》则正是聚焦法律工作者,通过法律视角,透过影视文化传递法治理念,多维度展现法官、警察、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对案件真相的执着探寻,以及在紧急时刻如何调度配合和携手破题的决心,展现了在特殊情境下的法律工作者迥异于日常的另类工作状态。


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认为,这部网剧在题材上有拓展,它是一个法官、律师与公安联手的悬疑侦破故事,是刑侦、律政等影视剧类型的融合。对法官、律师行业的“去魅化”和贴近生活真实的形象塑造,给人以强烈的新鲜感。对于法官、律师执着追求真相的心理、性格发展的铺垫让人信服。在美学风格上,该剧在以往刑侦悬疑类网剧创作特色基础上,增加了不少智斗、分析、推理的成分。双线发展,情节彼此“嵌套”,各个人物、各种关系彼此“互文”“互联”“互动”的故事结构,具有“游戏性”“网格化”的特点,体现了互联网时代“网生代”“游生代”的思维和想象力消费特点,符合互联网时代网络用户观看网剧的接受特点。这是网剧在互联网时代的新探索,值得关注,值得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叶林说:“《庭外》在对一线法律工作者的刻画上更为细腻,编剧指纹有着十一年的律师从业经历,所以他对于法院系统的工作和律师的工作有着较深的了解,我相信这段经历也为指纹在创作《庭外》的过程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一线法律工作者的工作态度、职业理念都在《庭外》这部剧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在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戴清看来,《庭外》呈现的世界观、对司法律政生态以及案件肌理的表现都有鲜明的探索与创新。在两个篇章时空交叉的背景下,故事的突发性、偶然性与不确定性,都得到了完美的展现,角色联动过程中还呈现出“悬疑宇宙”的世界观结构;案件肌理上更是彼此嵌套、盘根错节,充分反映了编剧指纹对于世界互联、万物互通的认知。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表示,《庭外》故事逻辑清晰、角度设置新颖、人物形象鲜明。“作为一部普法剧,剧中对司法工作的表述和对法官形象的塑造,都真实地反映了最高院法官的工作原貌,正面宣传我国的法律体系,展现了十八大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进度和快速发展。剧名的设计也别具一格,通过‘庭外’的设置,将观众的视角聚焦法庭之外,但又同时由外及内,外内通联,全面展示中国司法的当代面貌。该剧注意用错综复杂的案件,巧妙的将法官、警察、律师等串联在一起,再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全面展示法治的细节,让观众由此见出社会生活中的幽微层面,体现见微知著的美学效果。”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提到,《庭外》采取系列剧的形式,但又不是独立成章,用人物和时空交集的类舞台手法,建立艺术效果的叙事策略,给观众一种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感觉。“它打破了以往律政与刑侦题材的边界束缚,再加上人设的融合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产生了强烈的叙事外溢的效果。其艺术诉求不仅止步于悬念营造、戏剧冲突、矛盾设置等基于技术手段下的观赏性,而是提高到长久以来我们对于法治社会建设、公民合法权益保护的最高职责,我想这才是这部剧最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立意新、类型新、人物塑造新,是我看完这部剧的整体感受。”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认为,《庭外》可以作为很好的普法教材,系列剧中“盲区”和“落水者”两个篇章的名字一语双关,“盲区”是律师调查的盲区、还是人生的盲区、道德的盲区?都是令人思考的问题。“落水者”是指剧中的角色?还是道德与价值观的落水者?通过剧中不同角色面对利益、情感、人性的抉择,挖掘和展示了这种特殊的类型,所着意和着重塑造与表达的一线法律工作者现实和理想化的专业素质。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德祥表示:“在艺术中我们要树立正确价值观,塑造正面形象。《庭外》这部剧中,无论是夏雨饰演的法官还是罗晋饰演的律师,都充满了这个时代的正义感,同时富有朝气,给人以信心。体现了新时代一线法律工作者坚持寻找真相、坚决维护正义的工作态度,是对人民群众所信赖的一线法律工作者形象的生动再现,很感人。”


“同一时间背景下不同空间的叙事方式是《庭外》系列剧的亮点,系列剧中两个篇章的主线剧情都很凸显,又彼此相互围绕,平行蒙太奇的表达方式让这部剧作张力特别充沛。同时剧集内容具有思辨性,体现出了中国法治理念的现代性、人本性和中国性,如剧中表现的‘慎杀’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理念下所展现的以人为本的法治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副所长赵卫防这样评价道。


“主创实力在线、故事逻辑在线、演员演技在线,是我观看后的三点感受。”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主任周由强认为,《庭外》讲述了新时代我国法官和律师的故事,比较集中地反映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思想,这样的立题立项,体现了出品方和制作方高度的文化自觉性、艺术敏锐性和社会洞察力,值得敬佩和鼓励。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庭外》系列剧故事逻辑清晰、叙事结构新颖,拓宽了律政、悬疑题材剧集创作边界;同时,展现了我国法律工作者各司其职、坚守正义的工作精神,弘扬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一定的普法教育意义。出品方代表张丽娜、田水泉、王平认真听取了各位专家、学者的意见与建议并共同表示,《庭外》系列剧是一种创新的尝试,这样的探索未来还将继续。作为出品方,将力求合平台、专家与创作者之力,为社会与观众带来更多有意义又有意思的剧集作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