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话体坛|飞盘和足球的“领地之争”孰是孰非?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赵亮晨

近来最火的都市运动非飞盘莫属。这项历史悠久,但原本更多属于亲子时间的休闲运动,如今却火箭般蹿升到热门城市运动榜单的第一名。在各大城市的夜晚,“飞盘局”成了炙手可热的运动。

飞盘火爆的同时还自带争议和话题,而质疑飞盘运动的“主力”则是足球迷,尤其是场地足球运动的参与者。飞盘拥趸和足球球迷发生的各种龃龉,最近频繁见诸于社交网络。往往只要有人发出玩飞盘的影像,评论区里就会出现各种质疑和争论。

飞盘“破圈”,不满有两点

关于飞盘的争议主要围绕两点。一方面,不少人质疑,玩飞盘的人很多并非运动迷,更多地是将飞盘当作社交工具,而且社交和运动的比例过于失衡,“花在拍照和修图的时间比玩飞盘的时间还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飞盘的爆火侵占了原本属于足球迷踢球的场地。

飞盘和足球,孰是孰非?这些质疑是否站得住脚?这不是一个答案一目了然的问题。足球和飞盘的矛盾,既是“领地”之争,也是“观念”之争。

五人制足球场刚好和飞盘对场地的需求完全契合,飞盘爱好者和球迷的档期就更容易出现冲突,球迷订场自然无法像过去那般笃定。

飞盘运动的多重属性,则强化了在预定场地时的议价优势。相比起足球,飞盘基本不需要直接身体对抗,因此天然地适合男女同场竞技。这一特点让飞盘轻松具备了更强的社交属性,扩大了飞盘的参与群体。

除了纯竞技的飞盘比赛之外,飞盘运动成了男女联谊的社交载体,通过“飞盘局”相亲的也大有人在。

强化社交、打破圈层的结果,就是“飞盘局”的消费人群的整体消费意愿更高,而且频度更稳定。因此,不少场地运营者更欢迎飞盘爱好者来订场。社交网络上飞盘内容的影响,经由大数据推流规则不断放大,也令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

爱踢球的球迷,自然会有被“边缘化”之感,尤其是他们原本才是这些场地的常客。

球迷们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一些指责却大可不必。例如,“伪飞盘迷”打着运动的旗号社交,虽说“伪飞盘迷”相比起“伪球迷”来比例可能确实高一些,但运动原本就自带社交属性,无论足球还是高尔夫,都不例外。

即便一部分飞盘爱好者拍照时间的比例的确偏高,但本质上和其他体育运动并没有多少差别,其实无可厚非。

至于“侵占球场”之说同样有失偏颇,毕竟目前并无明文规定要求足球场只能用来踢球而不得进行其他运动项目,无论“足球局”还是“飞盘局”,都是明码标价。所以,除非运营者在球迷已经预定场地的情况下“变卦”,违约将球场交给“飞盘局”使用,否则都应当属于正常的市场行为。

焦虑可以理解,攻击大可不必

日常会到五人制足球场踢球的球迷算是身体力行、相当中坚的球迷,相比起来,参与飞盘的则更多的属于“泛文体”的受众。当“硬核”遭遇“业余”、“比赛”遭遇“社交”,两个群体的反差进一步放大了争议发酵的空间。

一些球迷的焦虑可以理解。一方面是日常踢球的稳定节奏被“干扰”,自然会有些不爽;另一方面和自己“争”场地的群体,很多又不是铁杆运动迷,这让一些人容易产生“鸠占鹊巢”之感。但是,如果要将这种情绪进一步上升到性别视角或社会视角,去对“飞盘局”的参与者进行人身攻击,未免就有些反应过激了。

或许拜成绩糟糕的中国男足所赐,足球确实有些形象不佳,除了大量在情在理的批评之外,足球的确也遭受了不少“妖魔化”的对待。可以理解足球迷的焦虑和不满,只是归根到底,飞盘和足球一样,都是市场化环境下的全民健身项目而已,飞盘并没有“越界”。己所不欲,部分球迷没必要因为自己热爱的运动遇到偏见,就以另一种偏见对待其他的运动项目。

体育总局最近发布通知:首届中国飞盘联赛将于下半年举办。这一举措应该也和飞盘在民间的爆火有关。不过,球迷们也不必为此感到焦虑。一方面,竞技取向的飞盘运动和现在都市流行的飞盘不同,面向的群体也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自带社交流量的飞盘虽然爆火速度惊人,但所处的社交市场同样庞大,也会面临足球之外更多社交活动的竞争。就像“剧本杀”一样,年轻人自会不断寻找更新鲜的社交方式。

“飞盘局”的数量不会一直维持在高位,足球是公认的世界第一运动,球迷们当有充足的底气和耐心,来面对飞盘乃至未来其他运动项目的“挑战”。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图片 | 视觉中国

责编 | 钟闻一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