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 凝聚奋进力量

“一把锄头一杆枪、二十一年守边疆。”龙陵县木城彝族傈僳族乡木城社区等养村民小组是一个有着爱国戍边传统的村寨,多年来,当地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续写着艰苦奋斗、爱国爱家、戍守边疆的感人事迹。


民族完全小学(大课间)


“这些年,我们以等养民兵排的精神为载体,在边疆地区构筑起‘一村一堡垒、一户一哨所、一人一哨兵’的边境防控铜墙铁壁,各族群众团结和睦、互帮互助,红色边寨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木城社区党总支书记罗祖龙说。

眼下,龙陵县正围绕“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目标,在5个边境村(社区)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高质量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长廊”,深化边境繁荣发展、边民团结幸福、边防安全稳固的社会格局。

从边境一线到龙陵县城,龙陵各族儿女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走进龙陵县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景区,保存完好的遗址遗迹让人肃然起敬,作为滇西抗战主战场,这里已成为人们追忆抗战历史、体验抗战文化的一个重要地点。

“我们充分发挥红色基因效应,先后建成松山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李鑫故居、朱家璧故居、西山坡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公园等红色资源,培训各族干部群众16万余人次。”龙陵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龙陵县在传承弘扬红色基因中树牢民族团结进步理念,通过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激发各族干部群众共同推进示范创建的内生动力。

“边疆、山区、侨乡、滇西抗战主战场”四大特点是龙陵县县情的主要体现,抗战文化、侨乡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同时,龙陵县居住着汉、傈僳、彝、傣、阿昌等23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也在龙陵绚丽绽放。

走进龙陵县勐糯镇大寨社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傣族特色寨门,穿行其间,古朴的当地文化元素扑面而来。2015年8月,大寨社区实现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传承相协调,勐糯大寨3A级景区开业接待游客。大寨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以体验少数民族“吃穿住行”为特色文化的乡村旅游正在蓬勃发展。

有着丰富民俗文化、红色历史文化、侨乡历史文化等资源的象达镇,是保山市历史文化名乡,也是著名侨乡。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象达镇紧跟时代步伐,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修建了民族团结广场、文化舞台、象达历史文化陈列馆,打造了集红色文化、侨乡文化、中华文化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近年来,龙陵县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以“传承红色基因、凝聚奋进力量”为引领,坚持“一个责任体系、两个融合发展、三个引领传承、四级共治机制”的“1234”工作模式,聚焦“9+N进”载体,抓好民族团结“同心结”,画好示范创建“同心圆”,走好民族团结“同心路”,成功创建省、市、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125家,形成了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创建格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新时代龙陵民族团结进步篇章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王云飞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