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当疫苗成为了商品,在社会中进行大规模的生产、流通、销售和分配时,它就具有了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日前,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会议暨第一届第一次委员会会议在京举办,中国疫苗行业协会会长封多佳在会上表示,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和研究与疫苗生产和分配相关的资源投入,以及产生的效用和效益,将能有效在理论上支持对我国与疫苗相关的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从而助力我国疫苗行业的发展,助力我国公共卫生中的预防接种工作的推进,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目标的实现。

据了解,疫苗产业是当前现代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的热点领域。作为全球最大的人用疫苗生产国,我国每年疫苗的批签发量在10亿剂次以上,在全球排名第一。因此,建设我国的疫苗行业、疫苗工业,对于改善人民健康,发展社会经济极为关键。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全球疫苗可预防疾病威胁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新发和突发传染病防控与疫苗接种工作,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确保我国疫苗工业生产的质量安全和产能扩大,对国家和人民至关重要。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构建了疫苗经济学专业的知识平台,使全国相关专家可以共聚共议,汇集智慧经验,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为我国疫苗行业和计划免疫的发展提出专业建议和指导。要坚持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的属性,共同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据悉,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选举工作会议于当天上午举行,会议现场,与会委员通过在线投票的方式,表决通过了专委会工作条例和选举办法,并选举产生了首届组织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当选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委员,马超、方宇、孙强、吴晶、应晓华、谢辉当选副主任委员,29名资深专家当选常务委员,袁蓓蓓当选秘书长,汪洋当选副秘书长。

在会议现场,对于未来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的工作,方海教授就该专委会主旨、机制、管理办法作了具体介绍。

方海表示,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首先需要聚焦疫苗需求、供给、价格、行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中国疫苗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研究。其次,针对我国计划免疫政策,免疫规划疫苗和非免疫规划疫苗接种和管理的特点,开展多种疫苗经济学评价研究,为我国免疫规划政策服务。最后,我国人口众多、各地区差异性较大,在疫苗可预防疾病防控方面的政策措施有所不同,需要与各地区的疾控中心、高校、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开展合作,服务地方的公共卫生政策。

另据悉,中国疫苗行业协会疫苗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后,下午举办了第一届疫苗经济学研讨会,会议从国家免疫面临的挑战、流感经济负担、新冠疫苗研发、疫苗接种以及疫苗经济学的重要作用和重点研究等方面展开。中华预防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子健作了《后新冠大流行时期扩大国家免疫项目面临的挑战》的报告。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国恩教授作了《中国流感经济负担研究》报告。公共卫生与流行病学专家曾光,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副理事长崔钢,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董恒进,清华大学医学临床研究中心研究员杨焕,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姚岚教授,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宇学峰围绕“疫苗经济学在我国免疫规划中的重要作用”展开讨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余文周主持了圆桌讨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邵一鸣作了《新冠疫苗的研发进展和应用策略》的报告。北京协和医学院群医学及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冯录召教授做了《关注疫苗接种的行为和社会驱动因素》的报告。

此外,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方海教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免疫规划中心研究员马超,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方宇教授,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孙强教授,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吴晶教授,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应晓华教授,康希诺生物股份公司党委书记、副总裁谢辉围绕“我国疫苗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问题”展开讨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控制所研究员邵祝军、北京大学中国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袁蓓蓓主持了圆桌讨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田雅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