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样“加速度”的背后,是他们十多个小时默默坚守

“速度很快,从下楼到完成采样,还不到五分钟……”

“自家楼下就有采样点,很方便……”

采样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方便,是如今居民们参与核酸检测筛查最直观的感受。近日,记者走访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跟随医护人员的脚步,了解物资准备、核酸采样、收样送样等环节,切身感受到采样“加速度”的背后,凝聚着医护人员、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的默默奉献和坚守。 

微信图片_202207182013567.jpg

 采样过程便捷又迅速



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接诊、消毒等日常工作结束已经是17:00,距离18:30大筛开始,只有1.5个小时过渡。所以我们会提前做好准备,并且在当天结合实际情况对筛查方案进行调整。”五里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黄雷介绍说,疫情发生之后,为应对并完成好每一次集中采样任务,中心转用扁平化管理模式,由班子成员直接“点将”,负责物资调配、人员安排等工作。“如果出现人手短缺,班子成员以及各科室负责人都是后备军,随时做好‘参战’准备。”

黄雷还告诉记者,近期帮助一线人员应对高温挑战是班子成员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7月上旬,中心紧急采购一批冰衣以及降温贴、藿香正气水、便携式风扇,每逢大筛,班子成员都会从当天晨会开始,提醒后勤部门做好防暑降温物资准备。

中心副主任周蓉手机里存放的最新版《五里桥街道全域核酸筛查方案》,详细列明19个居委、102个采样点位的具体位置、各点位应采人数、采样队伍安排、点位长及联系方式等信息。有没有同志无法按计划到岗,是否有点位由于封控楼栋增加需要增派入户采样人手,当天支援采样工作的外院医护人员以及志愿者人数是否有变动,周蓉都需要及时联系、确认并且对方案进行调整。”

微信图片_202207182013561.jpg

告知当晚大筛注意事项、按照方案进行人员安排



紧密合作忙而不乱


“晚餐和藿香正气水、便携式风扇,已经发放给一线人员。”

“后勤部门配合各点位长,已经利用午休时间把采样所需物资送到各居委,现在正在给冰衣装冰袋。”

“6月以来,每次大筛,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都会派出支援队伍,这次是由核酸点护士长周晓珏带队,已经在路上,预计18:00到达瞿溪路……”

17:30,班子成员一边用餐一边就各项准备进行沟通。18:00,来自黄浦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来自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秉健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黄浦分公司的志愿者们陆续到达,再加上相继停靠的运输车辆,中心入口处成为整条瞿溪路上最忙碌的地方。

或宣读当晚采样注意事项,或挨个通知点位长“领人”,或做好人员输送安排,班子成员们手持大喇叭严阵以待,在她们简洁有力调度下,两百多位医护人员、志愿者有条不紊迅速散开,通过步行、坐车等方式,向各自负责的采样点进发。

微信图片_20220718202938.jpg

穿上降温新武器“冰衣”

微信图片_202207182013563.jpg

 向采样点进发



团队作战高效完成


“李医生,好久不见!”

“今天是周护士长带队啊,辛苦你们了!最近采样顺利么?”

“居民们一如既往很配合,街道还给每个采样点配备了这么大的冰块和电风扇降温!”

记者走访当天,恰逢中心中医科主任李朝衡从隔离点重回桑城社区点位长岗位。虽然十多天不见并且隔着面屏和口罩,周晓珏还是一眼认出了李朝衡,不过,来不及聊上几句,采样工作正式开始,周晓珏转身投入采样工作。

在巡视各点位过程中,李朝衡告诉记者,为高质量完成质量管控、应急处理、样本回收、后续扫尾等工作,自4月初接受中心指派,各点位长负责的点位基本保持不变。因此,各点位长和居委干部、社区志愿者、支援医护人员以及不少居民成为好朋友。

“李医生回来啦!”“小姚,你好!”桑城居委干部姚文婷,在为居民扫码间隙和李朝衡打招呼。据了解,疫情发生之前,姚文婷负责的一居民小区恰好与物业解约,封控期间该小区全部防疫工作都落在了居委的肩上。姚文婷感激地说:“阳性以及密接人员的转运、居家隔离人员入户采样,采样点以及行进路线科学安排,都多亏李医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位医护人员的帮忙,才一次又一次顺利完成。”

巡至一社会面采样点,记者看到扫码人员正逐个认真查看健康码。李朝衡说,由于前往社会面采样点参加大筛的人员中,不少是流动性较强的外卖/快递小哥、酒店住客等,因此特地派熟悉情况的中心医护人员负责社会面采样工作,一旦发现红码,医护人员会立即采取措施,做好红码人员隔离,同时通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遏制病毒扩散。 

微信图片_2022071820135612.jpg

李朝衡重回“点位长”岗位


微信图片_202207182013569.jpg

社会面采样点



送样及时保障准确


“我们的任务是把样品在两个小时内送到实验室,以确保检测结果准确。”根据筛查要求,各采样点每半小时需要把已完成样品试管集中封袋,放置到各居民区临时收样点;与此同时,收样组三辆巡回收样车从中心启动,按照划块范围把各临时收样点的样品送回中心收样总站,再由送样车分批送往50公里之外的检测实验室。

扫描样品袋上的二维码,确认袋内试管总数,然后前往下一临时收样点。收样组的工作看上去简单,难度却不小。中心检验科技师倪思宇是当晚三位收样员之一,他告诉记者,该项工作需要克服的难题是“晕车”——由于临时收样点多且间隔较近,收样车兜兜转转,再加上高温闷热环境以及需要穿防护服,收样员很容易“头晕眼花”。

“为此,检验科、信息科的男同志们勇挑重担,成为收样队伍主力,财务科、人事科女同志们则在中心收样总站做好统计、封箱、发运工作。”倪思宇还说,“收工最晚的是送样的驾驶员们,单程50公里,往返一趟得2个小时,有时候送完最后一批样品,返回中心已经到了第二天凌晨。”

微信图片_202207182036241.jpg

临时收样点收样


微信图片_202207182013571.jpg

中心收样总站统计、封箱


微信图片_202207182036242.jpg

送样员将样品分批送往实验室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检验科技师,倪思宇早上7点就到达中心,为空腹验血患者提供服务,遇到大筛,工作将持续至晚上21:30,对于连续奋战近15个小时,倪思宇表示:“作为医护人员,居民们常亲切地称我们为‘白衣天使’‘白衣战士’,关键时刻,我们应该不负所望,以实际行动有所担当。”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