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行动指南:这三句话,有温暖人心的神奇力量

共情,指的是一种设身处地来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心情的能力。

共情适用于任何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共情力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能力。

韩国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师郑惠信称,共情力有一种能将白纸化为白鸽的神奇魔法,她从业三十年来,亲眼见证了无数次这样的“魔法”。

作为一名心理治疗师,在郑惠信医师尝试的各种撼动人心、治疗受伤心灵的力量中,共情是最强大、最实用的力量。

从业至今,郑惠信医师曾和一万多位来访者进行交流和面对面的咨询,帮他们疏导心理问题;她还主持过数百次团体心理治疗,让很多受创伤者获得了新生。

这一次,她将这些年的诊疗经验和心得集结成书《你是对的》,她告诉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地感同身受,如何才能真正地与受创伤者共情。

“共情”正是她的新书中想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你是我的》在韩国上市后,被九大城市推选为年度书籍。在仅有5000万人口的韩国,这本书在一年之内就卖出了40万册。

韩国前总统文在寅在媒体上公开发表过对此书的评价:

“虽然‘共情和沟通’是政治的基本,但是读了这本书,我还是重新感受到,我所理解的共情是多么的肤浅和表面化。”

有人说共情力是与生俱来的。

但其实并不完全是。有些人可能会在生命旅程中悟出共情的本质,收获了共情的能力;另一些人还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成为一个好的共情者。

郑医师在《你是对的》这本书中,把三十年累积的助人经验总结为三句充分表达共情的话:

“你是对的。”

“你最近心情怎么样?”

“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啊!”

一个人在万般绝望、痛苦不堪时,最需要的是他人对自我感受的接受。

一句“你会那么做,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或者“你是对的”比其他任何语言都有力量。

而一句“你最近心情怎么样?”则比任何寒喧都来得温暖人心。

这三句话看似简单,却有一种直达内心的力量。

学会用这三句话,你也会成为一个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郑医师所说的“你是对的”,并非表面意义的对或错,你肯定的是对方那一刻的情绪。情绪永远正确,行为则不一定。

没有什么是比“你是对的”更能拉进彼此的距离的了。

当朋友或家人情绪低落时,可以试着用郑医师的办法,默默地陪伴着对方,给递纸巾,告诉对方自己虽然不能完全体会他的心情,但看他这么痛苦,自己也很难受。

感同身受并不是简单的同情,而是让自己变成那个人,和他成为一个整体,去享受同一种体验。

这就是共情,当对方的内在情绪得到理解和肯定,自然而然就会在我们面前释放出最真的自我。

共情的核心要点就是要接纳对方的情绪,准确描述对方的感受,给予反馈式而不是评判式的倾听。

而最基本的共情,就是不轻易对他人“批评指教”。

但共情并不只是说说好话,或者一味地附和同意对方的观点。

这里的共情是界线分明、立体的共情。

共情不是情绪迎合,共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感受。

共情对方的同时,也要共情自己,任何时候都要以自己为优先。

任何时候都不忘自己,这才是共情最重要的秘诀。共情别人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控制镜像神经元的反应,避免自己陷入过度共情,过于善解人意带来的精神内耗,先斟满自己的杯子,再去共情他人的悲欢。

撼动人心,靠的不是辩论和说服,共情才是说服对方最大的杀手锏。

人生而孤独,穷其一生,我们追求的不过是理解和靠近。没有真正的“负面情绪”,只有没有被了解的“内在需求”,那些不好的情绪既然是我们经常遭遇的日常课题,也是需要在旁人的协助下一同跨越的难关。

我们不是治疗师,但所有能拯救他人的人都是治疗师。包括我们自己。

而共情是具备最原始的强烈与简洁,能够广泛应用于任何一种关系与冲突中,只要掌握正确的共情密码,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以此为切入点,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同时建立持久的亲密关系,帮我们做一个有力量,被需要的人。

治愈之路,道阻且长。所有的感受都是对的,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不但能照顾好别人,也能照顾好自己的心。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