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高坪看振兴】 拓展养蚕产业链 富了村民兴了村

高坪区会龙镇坚持科学规划发展养蚕产业,做强茧蚕养殖产业主导稳定收入,引入僵蚕养殖产业提升经济效益,带动全镇5个村400余户村民实现养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融合发展,以群众致富、村集体经济增收的实效保障了乡村振兴的活力。

茧蚕养殖唱主角 稳收入

 “村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村里的老年劳动力散养蚕茧卖不起价格。镇村干部通过召开群众坝坝会等方式征求我们的意见,流转土地建设茧蚕基地,蚕桑产业重新兴旺起来。”会龙镇石门楼村67岁的蚕农龙秀英对村里的变化印象深刻。

会龙镇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家种桑养蚕,颇具规模。但这种以村民自养为主的产业模式竞争力小、抗风险能力弱,无法适应市场新需求,养蚕人数逐年下滑,产业走向没落。

2021年,高坪区提出乡村振兴“633”行动方案,将蚕桑产业作为全区六大主导产业之一大力扶持发展,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打通业主招引、基地建设、劳务用工、养殖技术等关键环节,走现代化养殖道路,有效盘活了产业。

产业要兴旺,技术是关键。为增强村民致富信心,当地政府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挑选组织有意愿有基础的村民前往绵阳等产业成熟的地区参观学习,邀请南充市蚕业管理站、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专业老师开班授课。为赢得群众信任,会龙镇多方考核引进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业主,召开村民大会宣讲土地流转细则,将滞留的撂荒地、群众闲置土地综合利用起来,建成10座现代化标准养蚕大棚,形成“公司+集体+农户”发展致富模式,有效稳定了村民收入来源,传统蚕桑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2021年,会龙镇蚕桑基地第一季蚕茧上市,产值达50万元。预计今年,凭借引入的“秋华X平30”新品种,蚕茧售价能高于市场价15%到20%,收益达400万元。

僵蚕养殖增效益 鼓腰包

养蚕、育茧、卖丝,茧蚕养殖作为一项传统产业市场竞争大,价格涨幅有限。为拓宽群众收入来源,会龙镇又利用粮经复合现代蚕桑基地优势,引入僵蚕养殖产业,让蚕宝宝不再吐丝结茧,而是专门生病成僵,制成僵蚕销售入药,经济效益实现翻番。

走进会龙镇硝厂村僵蚕养殖基地,一只只灰白、浅棕色的成蚕已经僵化,圆柱形的虫体略带弯曲皱缩,头、足、各节清晰可辨。四川腾弘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僵蚕养殖的关键,就是要让家蚕幼虫感染白僵菌。7天僵死的干燥虫体经过简单加工,就成为了可入药的白僵蚕,其形似冬虫夏草,是虫与菌的结合体,能润肺化痰,还可广泛用于抗惊厥,具有较高药用价值。

为有效带动村民致富,会龙镇鼓励村民们与四川腾弘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入股协议,公司免费提供厂房、蚕种、桑叶,村民投入基本劳动力,以养殖的幼蚕“入股”。由于幼蚕是四季循环养殖,村民们年均养殖20批次以上,快速领到入股分红。

村民李良贤就是一名幼蚕饲养员。去年他进入僵蚕养殖基地负责采叶、施肥、喂桑叶,今年技术成熟后选择“劳动力入股”,高峰期每隔10天就向业主提供一批幼蚕。凭借入股分红、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李良贤估计今年增收可达2万元以上。

四川腾弘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经理蒲秀刚介绍,僵蚕市场价约为每公斤200元,经济效益远高于茧蚕。目前入股的50余名村民,最高年收入可达到7万元。

“我们镇现在有5000亩粮经复合现代蚕桑基地,桑树一年比一年长得好。我们正在谋划建设桑枝菌产业基地,把每年冬管剪下来的桑枝、多余的桑叶‘废物再利用’,种上食用菌,形成生态循环的桑枝菌产业,让会龙镇的老百姓全年都有活做,让养蚕的产业链条进一步延展!”会龙镇副镇长姚雪林说道。

全媒体记者 刘维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