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对古代文学的继承与革新

  □朱 军

  网络文学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最新组成部分,古代文学则是文学发展史上最古老、最悠久的组成部分。从时间维度来看,二者自网络文学诞生之初就已有密切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在未来还将拓宽和加深。如何看待网络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不仅是网络文学圈层的主体实践问题,也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学术问题。认识网络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关系,不仅能把握文学发展史上的继承与革新的问题,也能为网络文学实践主体提供理论参考。

  尽管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纠葛,但古代文学始终是作为资源为现当代文学所取用的,网络文学诞生以后,古代文学继续承担了资源库的角色。古代文学作为网络文学的资源,至少包含两个方面:

  首先,古代文学中的神话、史传、小说、诗词和传统文化等是网络文学的素材库。以神话来说,网络小说大多从古代神话中的地理观、民族观获取灵感。如数量众多的玄幻、修仙小说中的地理和种族设定就大多来自于《山海经》等典籍。以史传来说,各大网络文学网站中的历史类型小说,其中的事件、人物乃至背后的历史观就大多来源于历代史传。写历史网络小说,不参考《史记》《汉书》《三国志》等,是难以想象的。以小说来说,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到唐宋传奇、明清神魔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再到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它们不仅为网络小说提供了大量素材,也为网络小说留下了浪漫的想象空间、传奇的叙事空间和关注现实的笔法。以诗词来说,不少网络小说大多“坐拥”上千年的诗词积累,为小说主角提供了移动的诗词素材,使他们能轻易成为“大文豪”。而诗词的象征手法,对文辞、意象和意境的重视,也赋予了网络文学古典的诗性。在这方面,男频的历史小说和女频的古代言情小说都是代表。以传统文化来说,古代文学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不少网络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内容也大多来自于古代文学。可见,没有古代文学资源,就没有现今网络文学发展的盛况。

  其次,古代文学精神是网络文学继承、学习和发扬的对象。古代文学精神是一个大概念,看起来似乎无法一言以蔽之。但回顾古代文学发展史,我们仍然能够把握住最能代表古代文学精神的内容。一是古代文学具有爱国、爱民和爱物的现实主义精神。从先秦的《诗经》《楚辞》,到唐宋的杜甫、白居易和苏轼等人的诗词,古代文学作品和作家无不带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表现在文学上就是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在今天,现实主义网络文学中仍然延续了这种精神,如《大国重工》中冯啸辰等人带领中国重工业突破发展困境的过程,正是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精神的回响。《明月度关山》中的乡村支教教师也是对苏轼“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呼应。二是古代文学具有强烈的超越感,表现在文学上,就是既有诗意与文采,也有自然与浩然;既有浪漫与写实,也有个体与天下。网络文学继承了古代文学的超越感,一部分网络作家和作品倾心于诗意、自然与浪漫,显示出文采卓然的“文青”风格,一部分作家则着意于家国和人类,体现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若看烽火戏诸侯的《雪中悍刀行》,不难发现道家文化的诗意与浪漫;若看卧牛真人的《修真四万年》,则不难体会到与《三体》一样浸润儒家文化的超越有限个体探寻人类乃至宇宙命运的理想。

  表面上看,古代文学是过去的组成部分,网络文学是新的组成部分,似乎是前者作为静态的文学资源为后者所取用。但实际上,网络文学和古代文学的关系不是取用和被取用的主客体式关系,而是处于变化之中的互动关系。对古代文学来说,它的内容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它的传播形态、传播媒介、传播路径和文学意义等都是变动不居的,是流动于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古代文学会主动出现在历史语境中,呈现它的面貌,展现它的资源,这也是现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关系密切的原因。当网络文学作为新的文学形态出现后,古代文学又进入了新的历史语境。一方面,网络文学需要从古代文学中汲取资源以获得长足发展;另一方面,古代文学又需要在新的语境中达成激活状态。于是,网络文学和古代文学就形成了双向互动,这种双向互动对二者都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中,文学的意义虽然是相对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以意逆志”“诗为活物”这样的文学接受理念,即在新的历史语境中更新文学意义。互联网媒介及其文艺诞生后,文学意义的更新就变得频繁了。网络文学出现后,既有的文学秩序被打破,新的文学秩序被建立。在破和立之间,网络文学对古代文学并不是单纯的解构,而是继承和改造。以今何在的《悟空传》为例,其解构意义恰恰是在承认《西游记》作为文学经典的前提下生成的。古代文学在这种新的文学形态中表现出一种成长性,网络文学为之拓展出了广阔的文学意义的生成空间。正如文艺理论家姚斯所说,“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网络文学与古代文学的互动不仅不会泯灭古代文学的意义,还会使之与新的历史语境相契合。

  如前所述,即便只是单纯从古代文学中取用一部分资源,使之成为网络文学中的文学符号,它也会赋予网络文学一定的品格。在众多穿越小说中,主角信手拈来的唐诗宋词,就使小说情节产生了一种错位式的戏剧张力。又如古代神话的原始语境是宗教心理,在网络文学中,神话不再具备信仰功能,但它激活了大众关于民族、历史和国家的认同心理。不仅如此,古代文学作为文学符号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就是让网络文学在面对世界时获得明显的“中国”标签。

  恰如现当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精神的继承与革新,网络文学也应该继承古代文学脚踏实地和仰望星空的文学精神,从而在内里塑造更高的文学品格。与此同时,在与世界的对话中,网络文学中的古代文学精神可以使之与国外的个人英雄主义、历史虚无主义、非理性精神等区分开来,从而真正做到“讲好中国故事”。这样,网络文学才会形成形神俱佳的品格。时代对古代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来,两者之间的互动必将更加频繁、更加深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