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00,沈从文打了120,文学大师成长记

七月,是个特殊的月份,毕业季和高考季相交叠,对众多即将步入高校和已经离开高校的学子来说,心情真的是千差万别。

几家欢乐几家愁。

欢乐也好,忧愁也好。一切都只是步入人生另一阶段的开局。

山水万程,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这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中国文坛上那个可爱的老头——汪曾祺。

谁曾想到,自幼读书天分颇高,13岁便有能力考中秀才的汪曾祺,一直到了60岁,还没有轰轰烈烈地成名呢?他对自己是自信的,曾对家人说“有一天,我是会被写进文学史的”,也只是醉了的时候说说。但现在的他,真正是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独树一帜的大家。

他被贴上了美食家、生活家、小说家的各种标签。他爱写字,爱画画,爱美食,呈现出随遇而安、从容淡泊的风貌,成为在现实生活中快熬不下去的人的一缕光。但哪一个才是真正的他呢?在这些表象之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寻常的过往。

伪“学霸”

他自幼在祖父的教导下,读《论语》,写八股文;看父亲画画,写字。祖父夸赞他,说若是在清朝,他完全可以中个秀才(那时他才13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打乱了他高中学习的频率,尽管如此,他仍然在19岁时考上了大师云集的西南联大。

进入西南联大的他,酷爱文学,开始尝试写作,并得沈从文先生教诲,先生曾给他的作文打了120分(满分是100)。他上课很少记笔记,并且时常缺课。总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随心所欲,乱七八糟看一些书。白天泡茶馆,一天的光阴就在茶馆中看闲书;夜晚在系图书馆,接着看闲书。那些在他看来与他无关的东西,他是不屑于学的,多门学科挂科。最后因体育考试不过关,居然连毕业证都没拿到。这在一般师生的眼中,简直是典型的 “学渣”。

毕业即失业

因时局动荡影响,从西南联大毕业时,他26岁。他踌躇满志却惨遭社会毒打,找不到工作,穷困潦倒,一天到晚无所事事。那时的他感到非常绝望,他说,“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有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因为没有生活来源,口袋里的钱他时时要摸一下,出门怕自己会摔跤,担心把别人家的橱窗摔破了,拿什么来赔呢?他一度想过自杀,恩师沈从文写信把他大骂了一顿,说:“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枯笔,怕什么。”手中的那支笔,原来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现在真的要成为他借以谋生的依仗了。

大器晚成

此后他辗转到了北京,做过历史博物馆馆员,又到过北京文联、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还做了几年默默无闻的刊物编辑。日子在波澜不惊中流逝,他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靠文字来谋生的人。但就连这种平淡,也被打破了,1958年,他被错划成“右派”,下放到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一待又是4年。后来又被关进“牛棚”。直到1980年,60岁的他,创作了《受戒》,这才引起了小小的轰动。此后他的创作激情一发而不可收,创作高峰式爆发,写下了《大淖纪事》《异秉》等等系列优秀小说和散文,他逐渐成为文坛上不可忽视、大器晚成的“泥石流”。

在众多对他的评价中,还是他的恩师沈从文最懂他,说他是“大器晚成”。他一生经历无数挫折,受过各种不公平待遇,见证过社会轰轰烈烈的变迁,他看透了人生真相,却依然热爱生活。“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汪曾祺曾说:“爱,是一件非专业的事情,一定要,爱着点什么。它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纵观汪曾祺的一生,宠辱也好,得失也好,顺逆也罢,他内心里始终坚守着一点什么,热爱着一点什么。正是这种坚守和热爱,让他在漫漫人生之旅中,最终活成了独特的风景。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

要紧的是,一定要热爱着什么,坚持着什么。它会带你穿透迷雾,走向光明。

长江文艺出版社近期推出了《汪曾祺作品:学生版》,让青少年读者感受文学大家深厚的人文精神和闲适的诗性魅力。

“愿少年,乘风破浪,他日毋忘化雨功!”

——《汪曾祺作品:学生版》

《汪曾祺作品:学生版》

(名家作品·名师赏析系列)

汪曾祺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本书是汪曾祺的散文精选集,从草木春秋、舌尖韵味、岁月留痕、品悟人生四个部分来展示汪曾祺先生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世间一草一木、一茶一饭,一人一事,都在他水洗般干净的文字下,透出浓浓的趣味和美好的诗意。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濡染,并将它融入自己的骨血中,写尽了今人所缺乏的优雅气度,写尽了属于每个中国人的乡愁。还有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倾情导读、精彩赏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