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拄着双拐 撑起三尺讲台梦

厦门教师吕炳车右下肢残疾,自强不息书写励志人生

吕炳车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学生们称呼他“炳哥”。

吕炳车与学生合影。

吕炳车辅导学生。

吕炳车在课堂上。

   晨报记者 黄伊娜 

    实习生 洪冠睿

    这个夏天,对于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教师吕炳车而言,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他教的第五届毕业生的大学录取结果陆续出炉,捷报频传。而吕炳车也收获了一份属于自己的特殊荣誉——日前,2021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助残新闻人物在北京揭晓,来自厦门的吕炳车获得了专家提名“2021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称号。

    考取厦大硕士、拄拐教书14年,这位身残志坚的教师践行着“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厦大校训,书写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也许步履蹒跚,但他的路,却走得比许多人更加坚定。

    儿时患病致残 他没有认命

    在书声琅琅的同安一中,时常可以看到一个拄着双拐、臂膀坚实的身影。穿过操场,辗转于教室之间,上课一站就是45分钟,吕炳车习以为常。

    时间倒回1981年,吕炳车出生于同安乡村的一个普通家庭,一岁多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下肢残疾,从记事起就拄着双拐行走。但他天生就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心智早熟的他,不甘心因身体障碍囿于一隅,他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吕炳车能想到的出路,就是努力读书。哥哥姐姐们背着他上小学,同村小伙伴骑着车载他上初中,在众人的帮助下,吕炳车一步步完成了义务教育,在书中接触到了广阔的世界,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刻苦努力的吕炳车先是考上了重点中学同安一中,后来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厦门大学中文系,一路读到了硕士。吕炳车用行动证明,健全人能做到的事,他一样能做到。

    吕炳车就这样迈着缓慢但坚定的步伐,走过绿树掩映的同安一中操场,走过厦大芙蓉隧道,也走过人生的磕磕绊绊。

    “教导学生,我可以做得很好”

    当一名教师,是吕炳车在大学时就明确的理想。为了减轻家中的经济负担,考上厦大后,他开始在课余时间当家教、挣生活费。

    第一次上门补习的场景,吕炳车记忆犹新。当时,他紧张得在楼下徘徊了很久,担心学生和家长见到他时会惊讶、会质疑。“学生就住在湖滨南路非矿站附近,那个地点我应该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吕炳车说。然而,吕炳车想象中的事并没有发生,学生一家微笑着接纳了他,也很信任他,彼此相处得很愉快。学生的成绩也在吕炳车的教导下有了很大的进步,中考语文考了142.5分。这件事宛如一针强心剂,给了吕炳车很大的动力。

    到后来,吕炳车到补习机构兼职。扎实的基本功加上用心钻研备课,他很快成为一位“明星老师”,许多信赖吕炳车的学生和家长指名要上他的课,这让他更有成就感,也越来越自信。“那时我意识到,教导学生这件事,我能做而且可以做得很好。”

    大四那年,吕炳车成为全班唯一一个考取了教师资格证的人。之后的读研期间,他选的课程大都和中学语文教育有关,他立志当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向理想进发。

    拒绝照顾,“偷师”成为优秀班主任

    研究生毕业后,吕炳车回到了母校同安一中,真的成了一名语文老师。

    刚开始教书时,学校考虑到吕炳车的身体情况,特批他不用和其他新老师一样当班主任。吕炳车心领了学校的好意,但他并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特权”。他默默“偷师”,汲取当班主任的经验;课余时间常常骑着三轮摩托车,到学生家中拜访,无论是莲花镇还是大嶝岛,学生家再远也阻挡不了他的脚步。

    三年后,吕炳车主动请缨,担任了班主任。他的第一届毕业班就百分百上了重点线,高考成绩均分近610分;第二届毕业班高考均分超本一线近70分,其中一人获福建省语文单科状元,多人考上北大、港大、人大等名校。

    迄今为止14年的教学生涯中,吕炳车一共担当了三届学生的班主任,带过五届毕业班。他身体力行地告诉所有人,身体上的障碍并不妨碍他成为一名尽职尽责的老师。“起初我也会慌张、担心别人的异样眼光,但后来渐渐明白了,只要内心强大,不要总把自己当成特殊的人,大家也会用平常心来对待你。用行动说话,便能消除偏见。”吕炳车说。

    吕炳车不仅不接受特殊照顾,还反过来帮助更多的人。多年前,他参与成立了同安一中奋进助学基金会。每年基金会都会资助二三十名困难学生。每一名提出申请的学生,吕炳车和基金会其他成员都会进行家访,实地了解学生的困难,在给予资金补助的同时,也鼓舞他们将生活中的困难转化为奋斗的动力。

    看“轻”自己,把学生放心上

    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吕炳车为“炳哥”。吕炳车没有严师的架子,总和学生打成一片,他的语文课也从不局限于书本的知识,他会用通俗、幽默的语言让课程更易懂、更有趣。

    “分数很重要,但我更希望调动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真正地感受文字的美,潜移默化得到熏陶,领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他看来,教书、育人两件事要同时进行,缺一不可。

    前段时间填报志愿时,一些学生想报考师范学校,未来当老师。吕炳车认为,选择成为教师,要热爱、要很努力、要有担当和情怀。他把这个职业看得很重,“孩子的人生无法倒带,容不得你试错。只有发自内心热爱这一行并愿意为之努力,才能扛起肩上的重任”。但同时,他又把自己看得很“轻”。“我为学生们付出,是我发自内心想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让他们感激我、永远怀念我。曾经被需要、偶尔被想起、见面问声好,这个老师就当得值了。”

来源:海西晨报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