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中部地区能源“革命”︱聚焦年会

在深嵌红色基因、被誉为“革命摇篮”的湖南省长沙市,一场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能源革命的讨论热烈展开。


“中国的能源革命选择从化石能源基础薄弱的农村入手,代价更小。能源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仅必要,而且可行。”6月27日,在第二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 能源转型与能源安全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在主旨报告中提到。本次论坛上,多位院士专家聚焦“数字科技引领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擘画中部地区以农村能源革命推动中部崛起的宏大画卷。

生物质“原始形态”利用问题


“堵不住浓烟滚滚,疏方得蓝天碧水。”杜祥琬在谈及农村能源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时总结说,当前农村大量生物质原料直接以燃烧的低效方式进行处理,是“原始形态的利用”,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当前,农村地区家庭取暖、烧水做饭过程中广泛使用散烧煤,而小锅炉、小窑炉用的散烧煤质量大部分达不到国家标准,不但燃烧效率比较低,废气也得不到有效处理,污染情况远比大型锅炉使用的清洁用煤严重。“煤炭占当前农村能源总消耗量的55%以上,能源利用率低,造成资源浪费。”杜祥琬说。


农村地区有大量生物质原料,人们自古以来就以原始形态方式直接燃烧进行利用,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对于农村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要去疏导,我们现在思考的是如何变成以工业形式利用它。”


此外,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居民垃圾的产生量也不断增加。2015年,农村生活垃圾量将近1亿吨,主要包括农村生活垃圾、牲畜粪便等。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带来环境问题。


中部地区能源革命路径


“我们说到资源禀赋,往往只想到煤、石油、天然气,其实这只是其中的化石能源部分。中国的能源资源禀赋必须包括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杜祥琬补充道,“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都是中国能源资源禀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农村能源资源的特征。所以,农村能源利用要立足于可再生能源的基础设施。”


杜祥琬认为,从城市的诞生、发展来看,没有化石能源之前没有出现真正的城市。因此,可以说城市产生于化石能源集中使用基础之上。农村的情况与此相反,化石能源基础设施比较薄弱,而且能源价格比较高,因此农村发展可再生能源变革的成本较低,阻力也会比较小。“如果让城市转向可再生能源,就得对其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城市对此显然缺乏内生动力,这也是城市能源革命的难点。”杜祥琬说,“所以,中国的农村能源革命选择从化石能源基础薄弱的农村入手,代价更小。”


中国工程院曾开展过一项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河南研究院重大咨询研究项目——“河南省能源革命战略研究”。杜祥琬领衔主持其中一项子课题,对河南省能源资源分析与能源革命实施途径、河南省能源技术革命战略研究、河南省能源消费革命战略及其与发展转型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该研究最终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能源革命优选路径。


“我们在河南兰考等地,试点进行可再生能源转型,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个思路可以供中部各省参考。”杜祥琬说。


最近,国家能源局组织对兰考农村“能源革命”进行第三方评估验收,发现从2017年7月开展试点至今,该地已全面淘汰了薪柴和散烧煤,清洁取暖普及率从14%提高至99%。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从开始试点时的21%提高到目前的90%,全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以上,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中东部一些地区没有油、气,就觉得自己没有能源资源,实际上中东部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杜祥琬说,“因此首先要把自己身边的能源用好,‘身边取’实在不够的再依靠‘西电东送’补充。走‘身边取’和‘远方来’相结合、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的道路。”


数字技术助推能源革命


杜祥琬指出,农村能源革命建设任重道远,需要各方协同,积极探索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才能保障能源革命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


“当前,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技术革命正蓬勃兴起,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在全面加速,数字科技深度介入能源等重点碳排放领域,可以助推能源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在论坛上致辞说,“‘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新形势、新动向、新要求为能源革命和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快推动能源技术革命,推动能源技术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大力发展能源数字经济是能源转型的必由之路,是保证能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对此,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杨伟同样认为,当前我国能源行业正处在“颠覆性变革的前期”,新旧动能亟待转换,以数字化转型为载体,驱动能源行业结构性变革,推动能源行业低碳绿色发展,既是现实的迫切需求,也是行业的发展方向。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华北电力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牛东晓提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正在快速形成,该系统应具备广泛互联、智能互动、灵活柔性、安全可控、开放共享等特性。“这些特征和数字经济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支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要靠数字化转型来实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