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优秀的学生越不能让他们太忙?朱邦芬院士:拔尖人才不是教出来的

 7月19日—20日,首届物理教育教学改革战略发展研讨会在南京举行。会议由南京大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来自全国不同高校的专家学者探讨物理学科专业建设和基础学科人才培养。

“我们强调,越优秀学生,给予越多的自主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清华大学朱邦芬院士说,他发现在大学当中,尤其是优秀学生的学业负担太重,忙于完成各种各样的规定动作,影响到人才的成长。清华物理学堂班探索育人的特色经验是,杰出人才并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而是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让有天赋的孩子在这个环境中自主学习知识和创造知识,让优秀有潜质的学生冒出来。

朱邦芬说,比如清华物理系的专题研讨课,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科研训练中掌握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遇到问题,自己去学习、探讨,弄懂了就继续往前,从一个点到一个点,点多了就连成线;线多了再形成面。这种渗透式学习法,也是杨振宁先生所提倡的。

“现在学生的绩点越来越高,但如果只关注绩点,实质上路会越走越窄,功利化的短视会抹杀长远的追求。”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骏说,当学生全身心追逐学分绩点甚至被其“裹挟”时,实际上是被评价模式所“异化”,对人才成长不利。因此从学校到院系都试图通过评价体系的改变,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发展,“比如在保研中,我们探索新的评价规则,更加注重学生日常参与实验室科研的情况、在社会科创活动中的表现,不仅看活动的成果,也注重过程性评价,由导师参与评分。”

王骏说,评价作为指挥棒,可以指引学生按照人才发展需求来成长,“比如我们鼓励学生有始有终,做完一项科研、科创活动要写出来。我们不‘唯’论文,但写作过程也是思维重塑的过程,科研写作本身也是很重要的能力。”王骏说,科研活动的参与,并不是期待学生人人成长为科学家,而是期待学生在过程中学会做事,学到科学的方法论,这是人才成长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学生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自然也不能用同一个简单模式去评价,各领域的拔尖人才需要什么素质能力,用什么评价体系来判断,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重要课题。我们将组织教师、学生、校友等共同进行研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杨甜子

编辑:秦小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