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新产业势头正盛“弯道超车”合肥有“术”

  合肥产12英寸驱动芯片晶圆

  江淮汽车全自动化生产线

  高新区,一家企业正在生产新冠自测试纸

  一位国外参观者正在体验科大讯飞语音产品

  丰乐种业,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实验

  涂装车间内,全自动涂装设备正在为车身喷漆

  科研人员正在调试芯片

  如果要挑选产业发展最快的城市,合肥应是一位强有力的竞争者。

  GDP十年连跨七个千亿元台阶,被形容是“最大黑马城市”。助其“弯道超车”,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动力源之一——十年来,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年均增长19.2%;培育发展战新产业工作连续5年(2017-2021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被表彰次数位居全国城市第一。

  串珠成链产业布局合肥自有“打法”

  无中生有、小题大做,这不仅仅是字典里的成语,还是合肥战新产业的“贴切名词”。

  这两个“产业名词”的故事,还得从京东方来肥说起。合肥工业最早从家电产业“起步”,经多年累积该产业已汇聚了多个世界一流品牌,家电“四大件”产量连续10年居全国城市首位。然而在十年前,家电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见了痛点:少屏。

  遵循“缺什么就补什么”,合肥产业招商有了明确的目标,彼时面临巨大压力的京东方进入了“目标圈”。那时候,京东方急需70亿元的企业投资,而合肥一年的税收不过300多亿元。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合肥毅然决定:投。

  这一投,投出了一条产业链。

  看合肥新站,京东方全球首条第10.5代TFT-LCD(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马力十足赶制订单。距离其8公里之外,维信诺全柔AMOLED生产线也高速运转。从零起步,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全链条布局,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水平最先进的集群,65英寸、75英寸大尺寸屏全球出货量第一。

  解决了“面子”问题后,合肥又发现里面的驱动芯片也要进口,于是布局集成电路产业。

  同样的“打法”,再来一次!

  今日合肥集成电路产业以长鑫存储、晶合晶圆为龙头,引进集聚了联发科技、通富微电等一批重大项目,攻克了十纳米级动态存储芯片量产工艺,构建了从材料、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的完整产业链。合肥集成电路产业竞争力位居全国第6、长三角第3。

  坚持“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合肥先后创新实施“链长制”“群长制”,强化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支持,构建“双龙头”引领、多节点支撑的产业链矩阵,打造战新产业集群。2012年以来,合肥战新产业产值增速始终快于规上工业,2012-2021年均增长19.2%,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由2012年的24.4%提高到2021年的54.9%,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由2012年的30.5%提高到2021年的71.6%。

  如今,“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框架布局已经奠定。

  瞄准产业十年带动项目总投资超4300亿元

  2020年,合肥再次“出手”,瞄准了新能源汽车这条赛道。

  当年4月末,蔚来与合肥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国投招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省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战略投资者签署关于投资蔚来中国的最终协议,并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就蔚来中国总部入驻达成协议。

  用李斌的话说,是合肥,将蔚来带出了ICU。从那以后,蔚来满血复活,连续刷新多项纪录。“以百亿融资撬动千亿产业”,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跑出了“加速度”——大众安徽、蔚来、长安、比亚迪纷纷在肥“安营扎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拥有国轩高科、中创新航、巨一科技、华霆动力、锐能科技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覆盖电池、电机、电控、自动化、材料等核心领域。

  京东方和蔚来两个“案例”,让合肥“投资之道”一下子“出圈”了。这匹弯道超车的“黑马”,吸引了不少城市来考察学习。

  国资引领,就是其中一门“必修课”。无论是蔚来,还是京东方,诸多大项目的“推手”中都有合肥国资的“身影”。曾有人用“赌”、“押宝”等词形容合肥模式,对此,合肥已经用“不是风投是产投”来作答。

  “招大引强打造龙头企业,通过国有资本率先进入和示范引领,吸引撬动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快速稳定发展基本盘。”据合肥市国资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打造了总规模超过1500亿元(实缴达880亿元)的国有基金丛林,在保障重大项目融资需求的同时,投资上下游产业链的关键节点项目。“通过打出‘组合拳’,实现战新产业齐头并进、相得益彰、协同发展。”

  是产投,不是风投。发展产业的同时,合肥也牢牢守护国资安全,防范化解投资风险——在资金来源上,创新融资工具,多渠道增加资本金投入,多方式降低融资成本,改善资产负债结构,确保资金链安全。在合作机制上,建立利益共同体,与合作方签署抵押、担保、优先回购等核心条款,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在退出通道上,建立“公开转让、回购、定增装入上市公司、IPO上市等资本市场退出+获取收益+循环再投入”机制,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后续项目滚动投入提供保障。

  数据显示,十年来,合肥将战新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国有资本累计超过1400亿,带动项目总投资超过4300亿。

  创新转化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走向“应用场”

  云飞路,单听路名很普通,别称却很惊艳——量子大道。

  国盾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这些领域中的头部企业均坐落于此。除了这3家公司外,这条仅有几百米的街道还密布了20多家量子科技企业。

  这些企业还有一个共同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一直以来,合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发力, 量子通信、铁基超导等原创性成果在全球产生重大影响。

  云飞路不远的浮山路上,也有一家人人熟悉的企业——智飞龙科马。这家企业所研发的新冠疫苗成为国际上第一个获批临床使用的重组亚单位蛋白疫苗。截至2021年底,已有超过2亿剂次的重组新冠疫苗,从合肥产出,惠及全国6000多万群众。

  紧抓科创优势,合肥拿出140亿元“真金白银”与21所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技术创新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北航创新院等32个协同创新平台,同步组建市场化公司承接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成果走向“应用场”。

  推进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就地应用,合肥还启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三年攻坚行动”,创建科学中心产业转化项目库,成立运行科学中心专项基金,举办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去年以来,仅安徽创新馆就举办成果转化活动100余场,发布创新成果260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交易额首次突破800亿元。

  打通了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愈发显现。

  数据显示,合肥规上工业、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分别由2012年的2.78%、0.98%提升到2020年的3.52%、2.3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倍,居全国城市前列。

  精准滴灌为企业发展注入无限底气

  “原来,还能这么干。”在罗振宇的跨年演讲《时间的朋友》中,他用“链长制”“芯屏汽合”“急终生智”谐音梗串起了合肥故事。

  条条产业链上,还隐藏着许多罗振宇不知道的事,比如一趟源于“求助信”的直通货运包机。

  2021年的最后一个傍晚,夜色微凉, “合肥-韩国仁川”货运包机降落新桥国际机场。这趟飞机所转载的是光刻胶等电子化学品类,成功执飞标志着合肥成功打通日韩方向空运进口通道,长效解决京东方、晶合、维信诺等重点企业日韩方向原材料(光刻胶等)进口问题。

  开通直航,并非易事,然而企业的“求助信”让合肥想尽了办法去解决——一方面,会同安徽民航机场集团,对接海程邦达、四川航空、韩国仁川航空等,推动开通合肥至日韩的航空货运航线;另一方面,新桥国际机场积极完成“危化品暂存区”的建设和验收,满足日韩航线开通保障条件。

  事实证明,只要为企业服务的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进口原材料,企业再也不用犯愁了!

  除了事无巨细的服务外,合肥还积极实施政策组合拳,引导发展资源向产业集中。

  如何保障产业政策精准有效?合肥每年拿出100多亿元助力产业发展,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出台了“中国声谷”、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专项政策。另外,合肥还出台“人才新政10条”,并专门制定重点产业人才政策,累计投入就业创业资金50亿元,每年吸引近10万名高校毕业生来肥就业,为重点产业企业输送“新鲜血液”。

  沃土育英才,2012-2021年,新增上市企业43家,其中战新企业26家,占比60.5%;科创板上市企业13家,其中战新企业12家,占比92.3%。

  肩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使命,合肥又有了新目标:形成“2+5+3+X”战新产业发展体系——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暨智能网联汽车两大地标产业,做优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光伏及新能源、新材料、绿色环保五大支柱产业,培育数字创意、科技服务、制造服务三大新兴服务业。

  脚踏实地,仰望星辰大海,合肥的未来之梦已清晰可见。

  合报全媒体记者 乐天茵子/文 李福凯/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