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定制”的若尔盖湿地修复技术:自然恢复为主 人工措施为辅

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实习生 王祎雯

近日,“若尔盖山水项目工程”成功申报,位于黄河上游的若尔盖草原湿地,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三区四带”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高原生态维护水源涵养区,也是世界重要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植物分布区。如何守护好本身脆弱的生态环境?四川省地矿局405队副总工程师向国萍告诉我们,修复项目将通过30多个子项目,采取以保护和自然恢复为主、人工措施为辅的方式,量身定制修复技术。

“巩固稳定,然后提升。我们是想先保持住当地生态环境的优势,然后逐步攻克局部突出的生态问题。”四川省地矿局405队副总工程师向国萍博士说,这个区域是属于黄河上游的国家生态屏障的关键位置,生态环境本身就比较脆弱,一旦有一点的破坏的话,可能就会对下游影响倍增加大,变大了再要去修复它的话,整个难度就更大了。如果说若尔盖湿地现在做到了“保护”,那更还要去加倍“呵护巩固”生态屏障。

今年应该7月初,项目正式开工,直到2024年底结束。在前期工作中,项目组采用了一些适合该区域的植物,思考适合这个区域的植物的搭配。“采取以保护为主和以自然恢复为主,然后再辅以一些人工的措施手段,让生态能够尽快地能够恢复过来。”

比如说,要进行沙化土地的修复的话,考虑草场、周边的湿地或者防护林等,相当于就要从高低搭配或者系统搭配来进行修复。

就有别于以往,如果某个地方沙化了,就去种草,或者就恢复湿地。现在是从它的核心的不好的区域,以及周围的减缓继续退化的缓冲带,来进行修复。

此次,405队将把原有的一些技术方法进行全面的铺开和应用,将治理区域的生态类型进行简化:湿地处于核心,其周边便是草地、森林,再往上就是冰。当治理湿地时,就要考虑如何防止周边草地的生态问题被带入到湿地;治理草地时,也会考虑湿地是否会进一步退化为草地,是否会影响周边长势较好的草场。总而言之,是这样一个以此类推的过程。

比如沙化的成因,就是周边的森林退化,包括湿地地下水位的下降,就会退化成草场。草场再经过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动物的啃食,包括鼠虫害,最后最终的结果就是退化成沙地。

若尔盖山水工程,是属于自然资源系统下的项目。“林草部门,可能其更多的关注点在于湿地草原森林;如果是水务部门,可能更多关注水。”向国萍介绍道。作为专业的地质队,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土”,还要关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地表以上人、气和土三者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

目前,项目制定了38个具体的指标,39个子项目,向国萍说,主要是要因地制宜来选择,“我们目前是放弃了很多现有的技术手段,就是说针对每一样,比如说我们治草有治草的方法,治沙有治沙的方法,然后治水的也有治水的方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