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古丽·沃拉勒泰:用指尖技艺“绣”出美好生活

从下岗工人到公司总经理,从裁缝店学徒到高级服装设计师,从技艺传承到“指尖经济”,她秉承传统、守正创新,不仅使传统刺绣得到了传承,更是带领广大妇女群众用一针一线“绣出”了美好生活新光景。她就是阿勒泰达那外贸有限公司总经理、阿勒泰市金顶职业培训学校校长巴格古丽·沃拉勒泰。

迷茫中求生存 踏上创业之路

1998年,28岁的巴格古丽·沃拉勒泰因国企改革下岗,性格要强的她并没有怨天尤人,决定把自己的爱好当事业,瞄准了阿勒泰地区独有的民俗文化——哈萨克民族刺绣。在家人的鼓励和朋友的资助下,成立了民族刺绣店。经过14年艰苦奋斗,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在2012年8月,巴格古丽正式成立阿勒泰达那外贸有限公司,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为了创作出更好的工艺作品,巴格古丽外出进修,学习了技艺,开拓了眼界。因为对专业的热爱和平日里的勤奋好学、潜心钻研,她的技艺有了大幅提高。值得一提的是,她通过将传统特色与当前流行的刺绣款式、传统刺绣技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设计出的工艺作品精美大方,求购者络绎不绝。

创办合作社 托起农家姐妹致富梦

秉着“教会一门技艺,带动一批就业,兴起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群众,倾毕生心血,为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作点贡献,为当地农牧民脱贫致富出点力”的信念,2009年,巴格古丽牵头,联合15户组建了金顶刺绣农业专业合作社,致力于传承发扬哈萨克民族传统刺绣工艺,带动更多农牧民脱贫致富。

巴格古丽采用“合作社+基地+绣娘”“合作社+绣娘”模式,绣娘作为生产主体,可以在家或在合作社工坊刺绣,做工灵活;合作社统一接单、统一派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验收、统一销售,引导妇女从农家手工到工坊、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从单一向多元模式转变,实现妇女手工产业从分散生产转向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巴格古丽认为,扶贫要先扶“智”,为贫困妇女找准脱贫致富路子,对贫困妇女开展手工编织、刺绣等免费培训,让她们掌握一技之长,靠着自己勤劳的“巧手”改变生活。

目前,企业已形成1个刺绣基地、12个刺绣作坊、6800多名专业绣工的辐射带动格局。同时,阿勒泰达那外贸有限公司被授予“民营科技企业”“重点龙头企业”“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侨属企业”“特殊贡献企业”“民族特色手工艺品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热心公益事业 感恩回报社会

“企业是社会的企业,只有真诚回报社会,才能赢得社会的信赖和支持并不断壮大。我深知下岗职工的艰难,更深知农牧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所以,目前公司招聘工作人员以当地农牧民和待业人员为主。”巴格古丽说。

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她不忘回报社会,2019年成立“爱心妈妈”协会,由最初成立时的200多人发展到如今的1300余人。当年,“爱心妈妈”协会筹集的各类捐款总额达20余万元,解决了165名留守儿童,19名特困学生、残疾儿童的实际困难,为180余名孤寡老人送去温暖。2020年2月,为响应“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的号召,“爱心妈妈”们还向武汉人民捐款4万余元。

逐梦新时代,奋进正当时。巴格古丽作为自治区政协委员、阿勒泰地区工商联企业商会副会长、地区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她始终没有忘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扑下身子、辛勤耕耘、艰苦创业、无怨无悔。多年来,她带领120多名绣娘执针持线,绣出了新时代阿勒泰人民的美好生活,绣出了新起点阿勒泰大地的壮丽景色。由巴格古丽创办的阿勒泰达那外贸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道亮丽风景,在阿勒泰这片沃土上,她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谱写了一曲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赞歌,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为民服务的高尚情怀!’

阿勒泰日报全媒体记者 努尔孜拉·金恩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