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故事|居阳:为千万北京市民守好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

  回顾那段抗疫任务最艰巨的时光,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党支部副书记兼宣传委员居阳记得,当时医院的发热门诊已然成为了直面危险的最前沿,这里是门诊,也是战场。由于疫情期间医院实行首诊负责制,这意味着,发热门诊肩负着看病和筛查新冠的双重责任。“我们需要全副武装,24小时坚守在发热门诊的岗位上。”居阳说。

  “墨绿色的刷手服打底,外面套上防护服,再穿上隔离衣,以前光穿这身防护服就要穿20多分钟。”现在,居阳穿起防护服来,不到10分钟就能完成,很是熟练。

  详细病史采集、标本采集与检测、急诊患者救治、终末消毒,是他们每天重复数次的工作。虽说这里的工作既辛苦又危险,但当问到居阳和同事们为什么自愿到“抗疫”一线工作时,大家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疫情当前,我们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

  守好“前哨”阵地

 

  “发热门诊的接诊,对我们来说不仅仅是体力的挑战,更是‘烧脑’的过程。”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袭来,北京医院发热门诊需要全院的支援,居阳第一批报了名。当时,每天早上7点半,居阳便会出现在发热门诊,为发热患者们寻找病因,认真“破案”。

  记得有一次,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走进了诊室。这名患者的穿戴引起了居阳的注意:他防护得非常到位,帽子、手套、N95口罩,一个都不落,此外,他还戴了护目镜!小伙子坐下来之后,有点紧张地说:“我的两名室友都发烧了,所以我来看看!”

  “聚集性发热!”这5个字从居阳嘴里蹦了出来。

  当时,北京报告了多起聚集性疫情,小伙子虽然没有湖北接触史,但疑似聚集性发热还是引起了居阳的高度警觉。快速检测甲流乙流,结果很快出来了,都不是!血常规检测,白细胞水平处于正常偏低水平,这与很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血液检查结果很像!居阳决定启动专家会诊,看看是否将小伙子作为疑似病例留在医院进行观察。

  填写门诊病历报告,手机拍照,上传患者资料到专家会诊微信群……很快,值班专家的会诊意见来了:采集咽拭子,送到疾控部门进行检测。

  发热门诊区域设有三间隔离室,小伙子被请到其中一间,采集咽拭子,留痰……由于疾控部门的检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段时间,小伙子就在隔离室等候疾控部门的初筛及复核结果。“别担心,中午医院会来给你送饭。”

  居阳安顿好小伙子,又来了几名发热患者。很多疾病都会表现出发热症状,为每一名发热患者寻找病因,就像“探案”,充满了挑战。

  如果误判,可能导致延误疾病治疗。最后,经验证,这个小伙子并没有感染新冠病毒。居阳坦言,那段时间自己非常焦虑。但是同事之间的加油打气、患者的理解支持,给了她信心。

  “我们一起的几个同事,是各个科室派出来的,我们自己建了个小群。病人来了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我们会在小群里发出来,会有各个科的专家,一起出主意,比如合并胰腺炎了,消化科大夫会建议要做什么检查、怎么处理……”患者们高度紧张的情绪逐渐被高效协同的医生们平复着,由于应对高效、处置科学,没有出现一例误判和延误。

  “病人也会很紧张,很可能只是因为小感冒就来了,心里害怕,但很理解医生们。医患之间的相处非常和谐,这也增强了我们应对疫情的信心。我们守住发热门诊这块阵地,就是为千万北京市民守好阻击疫情的第一道防线。”居阳说。

  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

 

  “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往往转头和起身都很不方便”“护目镜上常常挂满雾气和水珠,以致看不清电脑屏幕”“戴着双层手套,有时握笔不稳”“工作强度大,每班次后往往精疲力竭”……这些困难,如今,都成了战疫中最难忘的记忆。无论在多难的关头,居阳牢记的,始终是对患者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

  居阳在工作中时刻提醒自己“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是我的职责”,她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接听并解答各种疑问和应对各种突发事件,及时组织发热门诊每月轮换班次的医务人员进行防控培训,积极与各部门沟通优化工作流程,尽最大努力减少发热患者等候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在她和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发热门诊全年实现“零错漏”。

  回忆大学毕业后刚进入北京医院时的场景,居阳常常看到因呼吸感染疾病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的患者,她就以此为自己奋斗的专业方向,下定决心“斩妖除魔”,而“新冠病毒”,便是其中之一。

  从业20多年来,居阳也逐渐认识到患者是最好的老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患者”是居阳坚守医者责任、使命与爱心的最好诠释。呼吸感染专病门诊的就诊患者多为病史复杂、病情较重,或为外院转来的患者,她每每花大量时间详细询问诊治过程、耐心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忧虑和诉求,然后在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精心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并随时关注病情变化。

  一位住院患者这样说:“我没想到居大夫周末也早早来病床前看我,更没想到她春节假期也为我查房。”

  “居阳在医院的每一天,不是穿梭于病房,就是奔波在会诊的路上,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也不例外。”这是同事对她的评价。每周三下午的门诊,居阳常常是最后一位走出诊室的医生,无论时间多晚,都会回病房看望她负责的住院患者,直至放心后,她才离开医院。

  多年的坚持与付出,她6次获得院级疑难病例诊治成功奖、3次获得危重病例抢救成功奖,这些证书背后,是一次又一次惊心动魄的治疗过程,是多少个不眠之夜的攻关、坚持和守护。

  有一位外来务工人员,因为拔牙导致菌血症、肺脓肿、肝脓肿,为了省钱没有及时就诊,贻误了病情。祸不单行的是,小诊所的药物导致药物过敏、剥脱性皮炎,这位患者命悬一线。正值壮年的患者家中上有高龄老母,下有待哺娇儿,时至今日,居阳仍记得一家人满怀期待的眼神。

  那段日子,居阳心中只有一个信念:要挽救的不仅是一个患者,更是一个家庭。于是她整天守候在患者身旁,时刻关注各项医疗指标的变化,在全力救治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方案的利弊,精细调节每一种药物、每一个剂量。功夫不负有心人,历经两个月,患者终于康复出院!

  10年后的一天,居阳在门诊碰到一位患者,他突然上前向她鞠躬道谢,口中反复念着“救命恩人”,原来这正是当年抢救的那位患者。看着眼前的“健康生命”,居阳内心激动不已,这份职业带给她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激励着她继续奋力前行。

  传播医学知识,是医学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使命

 

  或许是多年来一线工作经验的积累,近年来,“养生风”的盛行,也引发居阳的思考。“人到中年不得已,保温杯里泡枸杞”虽带有些许调侃的意味,但也能说明人们更注重养生,健康意识也越来越强。

  “以前,医生主要通过著书、撰文为大众讲解科普知识。”进入互联网时代,医学和健康知识科普的渠道更广了,微信、微博……居阳和身边的同事纷纷“触网”。此外,居阳还围绕各类呼吸系统疾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各类健康大讲堂、网络授课等活动,已让成千上万位患者受益。

  “通过网络授课形式,讲解关于预防老年人呼吸疾病的相关知识,使老百姓能够了解疾病的特点,认识到及早就医、积极预防的重要性;通过电视、报纸及新媒体,向广大群众传授正确的新冠肺炎防控知识,让更多人获益。”居阳说。

  “健康科普对于大众认识自身疾病尤为重要。”居阳认为,医学知识、医学术语,大家不容易听懂。很多病比较复杂,人们常常因意识不到严重性而耽误治疗。医生只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大众传播医学和健康知识,大众才能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这也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此外,居阳觉得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生活方式越来越不健康,例如长时间刷手机、不运动、吃垃圾食品,患慢病的风险越来越高。有些小孩饮食不健康,又不爱运动,长成了“小胖墩”,成为患慢病的潜在人群。“向大众普及慢病知识,让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已迫在眉睫。”

  “健康是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为生活创造无限可能。”居阳认为,增强健康意识,不仅可以帮助民众走出很多医疗认识的一些误区,还能在危急时刻救人或自救。而增强健康意识,首先离不开的就是专业医生的医学知识科普了。

  2019年国庆70周年庆典,居阳还作为庆典医疗保障组北京医院医疗队的一员,在天安门广场东观礼台工作。从动员大会到急救培训,从药品物资准备到吃穿住行,从深夜演练到庆典当天保障,她和同事们以过硬的政治素质、专业能力和精神面貌,战胜种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赢得了外宾的称赞。

  一片温情,一份关爱,一滴汗水,一份真情。“作为一名医生,就要将‘有一份光就要发一份热’的信念带入工作中,把病人当做亲人去服务,做一名有温度的医者。”居阳说。

  记者:牟昊琨 杨月

  设计:潘晴(实习) 张诗蕾(实习)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联合出品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