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郑和航海事迹 “郑和文化研学游” 让更多孩子感受海丝文化魅力

郑和是谁?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他先后下西洋有着怎样的意义?郑和远航与哥伦布、麦哲伦有何区别?他与南京、与牛首山又有哪些不解之缘?……为丰富青少年的暑期生活,7月30日上午,南京晨报联合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郑和文化研学游”活动,带青少年学子们深入地了解郑和光辉、伟大的一生,展现当年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以及现实意义,陶冶情操、增长知识。

趣味课堂讲郑和 有奖抢答举手忙

在活动第一站中,郑和二十世后裔,中国航海学会航海历史与文化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常务理事、南京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宽涛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海上丝绸之路——郑和文化”主题研学授课,从郑和的“简历”到七下西洋的“游记”,从郑和与南京的缘分到当下金陵现存的郑和遗迹,从中外航海家的航行时间、船员人数、航船大小到新老丝绸之路的划时代意义,在这场研学课堂中都有体现。

“郑和在哪里去世?”“‘一带一路’具体指什么?”在课堂接近尾声时,郑宽涛向现场的孩子们发出提问,回答对的孩子可以得到奖品。只见孩子们兴致高昂地先后举手抢答,一旦有人回答错误,不少孩子会立即举手示意,生怕错失了获得奖品的机会。

一名获得奖品孩子的家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授课非常有意义,一方面让孩子了解了郑和,学到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另一方面,通过有奖问答的环节,让孩子加深对刚才所学郑和相关知识的回顾,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

参观郑和文化园 感受郑和下西洋非凡历程

主题授课结束后,孩子们就来到了郑和文化园进行参观。据悉,郑和去世后葬在牛首山南麓,他的墓冢便在如今的牛首山郑和文化园内。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明确将南京列入海丝申遗城市名单,并确定郑和墓等4处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作为首批申遗点。青石砌成的马蹄形墓园,让孩子们初步领略到古代航海伟人的不凡气概。

该图片由牛首山供图

“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有4组平台,每组有7级台阶,共28级,寓意郑和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郑和史料陈列馆里,大家通过郑宽涛细致地讲解和场馆展示的图文资料,较为详细的了解了郑和的生平和航海途中发生种种故事,从中感受到不畏困难、勇于探索和发现的精神。

该图片由牛首山供图

在现场和孩子们一样驻足观看史料的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她之前只知道郑和下西洋事迹的一个大概,并不知道其中详细的情况。通过这次参观,她了解到了很多下西洋行动中的细节问题,展馆中图文并茂的史料大大丰富了她的知识面,也让她对郑和这位航海家的认识多了几分理性和深入。她还告诉记者,刚才的课堂把关于郑和的理论知识讲给了孩子,现在进行的参观便是让孩子能结合理论更加深入地了解郑和以及他所进行的伟大航海事业,这样的配合很好。

从史料馆出来后,孩子们整理衣冠,怀着一颗颗景仰的心,拜谒了郑和墓,表达了对郑和航海家的深深缅怀之情。据了解,通过参观郑和文化园,孩子们对“海上丝绸之路”的理解更加地直观和深刻,他们不仅对这位历尽艰险、缔结邦交的航海家多了一丝崇拜,也深深地认识到只有祖国强盛了,国民在世界上才能获得应有的尊重。

郑宽涛:用更多途径吸引后人传承海丝文化

为什么要在牛首山举办研学游?在郑宽涛看来,牛首山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里是传承郑和文化、海丝文化的不二选择,“以前也举办过小众的讲座报告,这是我参与的第一次大规模的研学项目,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原来有这么多人、这么多孩子喜欢郑和文化,也被海丝文化深深吸引”。

记者了解到,郑宽涛近年来始终致力于对郑和文化的传承、对海丝文化的普及,“我希望大家不仅能多了解郑和的航海经历,更重要的,从那段历史中,有什么精神是值得后人记住的,是放在今天仍然能够从中汲取力量的”。在本次课堂授课中,郑宽涛特别提到,郑和当年也是经过重重面试、层层筛选才获得了这个不二机会,“我希望激发孩子们奋斗的初心,成长的每一天,都要不断提升自己”。

该图片由牛首山供图

其实,郑和文化、海丝文化从来就不在象牙塔里,更不在教科书上,“研学游是一种趋势,只有从理论走向实践、从单向走向互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才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郑宽涛提出,传递海丝文化同样要与时俱进,未来可以通过体验感强的APP或者趣味性强的航海赛事等,吸引更多后人自发传播和继承,这样才能走得更远。

南京晨报/爱南京记者 刘通 摄影报道(除署名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