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前 开新局丨寿光马寨黄瓜:黄瓜脆生活甜 幸福花富农家

黄瓜素有“平民蔬菜”之称,脆甜多汁、气味清新,有美容减肥、利尿防病的作用,一直备受市民青睐。在寿光市稻田镇马寨村有这样一群人,靠着早出晚归的勤劳与敢闯敢拼的精神,将“顶花带刺、一年两季”的“马寨黄瓜”种出了品牌,种成了致富果,让广大菜农鼓起了腰包。

凌晨3点半,在马寨村菜农夏学冬的黄瓜大棚里,一条条青翠欲滴的黄瓜散发出清香,工人们穿行在瓜架下,挑选、采摘、装筐、拖运,好不热闹。大棚边,夏学冬正忙着指导工人分级装箱。很快,装好的一箱箱黄瓜被合作社上门收走。“这些黄瓜马上就要带着新鲜的顶花发往北京了,快的话今晚就能上餐桌。”夏学冬笑着说。

“我以前在外打工,种植黄瓜才7年时间,起步比大家晚不少。”2015年,夏学冬回家过年时看到有大量外地客商来到村里采购黄瓜,“当时黄瓜价格到达每公斤14元仍供不应求,让我非常动心。”在外打工的各种不稳定性,让夏学冬萌生了回乡种黄瓜的想法。当时,村里的正霖专业合作社向菜农推广种植技术并上门收购新鲜黄瓜,提供产销一条龙服务,这也彻底打消了夏学冬“不会种、不会卖”的担忧。现在,夏学冬和妻子种着一个200米长的温室大棚,每年净收入达到20万元以上。

马寨黄瓜为什么品质好?夏学冬说,那是因为马寨菜农特别爱学习新技术。当很多村坚持使用一代大棚的时候,马寨村已经建了二代大棚。“走进马寨村,你会发现大棚特别高大,这是因为棚内钢架结构合理,所以种出的黄瓜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

马盼盼是马寨村“黄瓜技术达人”,和丈夫杨海龙一起种着一个140米长、18米宽的大棚。对于种黄瓜,她有自己的诀窍。“我总结了9个字,就是掐须、落秧、盘头、打叉子。具体说,把多余的须掐掉,不让瓜秧乱爬;把瓜秧往下放,一般放到与肩同高的位置,便于采摘和管理;把落下的瓜秧用绳子顺时针缠好,一般缠2至3圈,防止下滑;只留一个秧苗,多余的叉头全部掐掉,以免影响黄瓜生长。”马盼盼还特意向记者展示了落下的瓜秧,记者注意到,瓜秧盘根错节,枝繁叶茂,足足七八米长。

马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士海介绍说:“马寨人勤劳,每天早上两点多就起床摘黄瓜、卖黄瓜,忙得不亦乐乎,用老百姓的话说,‘村里几乎没有打扑克的’。我们村现有320个种植户,500多个黄瓜大棚。多年来,马寨人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管理和种植经验,种出的黄瓜一直是市场上的畅销货。”

在士海果蔬专业合作社包装车间,销售负责人马国新拿着本子快速清点着当天的货品。“在销售旺季,市场每天能采收黄瓜5万公斤以上,每公斤价格10元到20元不等,种植户收入稳定且可观。”车间里,工人正认真挑选着黄瓜,在保证黄瓜表皮完好的情况下,再根据黄瓜长短大小“分级”装箱。马士海说:“我们村没有‘闲人’,家里没有大棚的老人也会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比如在合作社帮忙检查、分装黄瓜等,每个月也能有3000多元的收入。”

“下步,我们会坚持走品牌化的发展路子。”马士海说,马寨村早就注册了“马寨坡”黄瓜商标,靠品牌打市场。“我们将继续大力发展大棚黄瓜产业,适当扩大种植规模,擦亮马寨黄瓜品牌,助力村民增收、乡村振兴。”(寿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晓菡 实习生 姚雪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