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发掘50周年之际,湖南省博物馆官宣改名有何玄机?

湖南博物院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林霄 图据湖南博物院

1972年7月30日,新华社首次向外界发布马王堆汉墓发掘成果有关报道,震惊世界。这座汉墓是人们了解2200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被誉为汉初历史文明的标杆。50年之后,收藏有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的湖南省博物馆也发生了蝶变。

2022年7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召开新闻通气会向社会发布“纪念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系列活动有关信息。会上,湖南省文物局副局长王志杰宣读《中共湖南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调整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部分事业单位有关机构编制事项的函》(湘编办函〔2022〕87号),并宣布湖南省博物馆正式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博物馆为何更名博物院?

细心的文博粉或许已经发现,湖南省博物馆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已经迅速更改了名称。

在此之前,博物馆更名已有先例,内蒙古博物馆、四川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馆都曾先后更名为博物院。有网友在相关微博话题中提问,从省博物馆到博物院的变更有何特殊含义?其中一条高赞回答是这样解释:以河南博物院为例,更名时不带省字是因为其已经是国家级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更名为湖南博物院

7月31日,封面新闻就此采访了多位资深文博从业人员。一位工作人员对此解释并不认同,在他看来,湖南省博物馆本来就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包括湖北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等(沿用博物馆的名称),(博物院)并非国家一级博物馆的专用名词。

另一位从事管理工作的博物馆专家解释,博物馆更名为博物院,从行政级别和功能而言没有区别,更改的一大原因是方便继续内设机构,比如博物院可以内设文物修复中心、教育研究所、流动博物馆。

湖南博物院党委书记、院长段晓明将此次更名定义为从展览型博物馆到研究型博物院的跨越。他在发布会上介绍,实现从馆到院的跨越,背后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肯定与期待,湖南博物院今后将更加重视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重点打造一个研究型博物院,“我们将在研究的基础上,加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阐释与利用,展现其中的力量。”

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

纪念马王堆发掘50周年

据官网介绍,湖南博物院现有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精心打造了“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和“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两个基本陈列和青铜、陶瓷、书画、工艺4个专题展馆来展示人类优秀文化遗珍。

段晓明透露,2022年至2024年,湖南博物院将结合科研、保护、展示、教育、传播、文创等多个业务板块,围绕服饰、音乐、医学、艺术等多个专题,与学校、研究机构、媒体、企业等多方机构通力合作,在院内外、国内外、线上线下举办“马王堆汉墓发现发掘五十周年纪念”系列活动,展示马王堆汉墓发掘以来获得的多元成果,提升马王堆汉墓的社会影响力和关注度,掀起世界学术热潮和跨学科、跨机构的合作,并以此为契机,以湖南博物院为平台搭建“汉文化博物馆联盟”“汉风文化博物馆教育联盟”,打造汉文化研究、传播的共同体。

湖南博物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签署《湖南博物院与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合作框架协议》,双方计划以哈佛大学为国际学术平台,建立长期的学术交流、合作计划,持续为马王堆艺术的研究和展示注入前沿的学术眼光,进一步发掘马王堆生命艺术的内涵,将马王堆艺术的研究成果推向国际。湖南博物院将聘请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主任、哈佛大学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终身教授汪悦进担任海外学术顾问(策展人),此外,双方还将在马王堆学术研究与展示、国际学术交流与人员互访、人才培养、书籍出版等方面展开长期的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就“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多媒体大展”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携手汪悦进,整合全球性的学术资源、运用最前沿的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剧场的方式,在2024年合力推出“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多媒体大展”,共同推出线下沉浸式多媒体剧场、国际学术研究平台、马王堆线上展览、马王堆VR版体验剧场等,并合作出版马王堆汉墓发掘五十周年图录,吸引全球观众参观线上、线下互动的马王堆“元宇宙”。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