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滇滩镇:“吹拉弹唱”拨尘光 传统古村焕新颜

水城自然村位于腾冲市滇滩镇联族社区,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国土面积20.45平方公里,海拔1775.00米,年平均气温14.30℃,年降水量1700毫米。有农户194户,844人,全部为傈僳族,属边境少数民族聚居区。历史上,水城是明代滇滩巡检司衙署故址,据《西营段氏宗祠碑文》记载,滇滩巡检司首任巡检段胜就任后,在水城以土石筑碉堡,碉堡四周挖沟灌水以御外敌,水城之名由此而得。辖区内,自然风光优美,矿产资源丰富,民族文化浓厚,2005年和2009年先后被认定为市、省级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13年8月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2021年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近年来,滇滩镇紧抓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以水为“媒”,结合热情好客的民族底蕴,围绕产业兴、群众富、乡村美、边防固的目标,通过项目撬动、文旅推动、组织带动,如今的水城拨开岁月尘光,奋力推动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绽放新颜值。

沿链聚合,“吹”响产业发展“进阶号”。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干净整洁的庭院、特色的民族文化,大大增加了水城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着各地游客慕名前来,带动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6300余人次。同时,水城依托矿产、生态和传统村落优势,围绕小耳朵猪、黄山羊和红花油茶等特色产业集群,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产品和特色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产业产值。同时,房前屋后香椿、粽包、木瓜等庭院种植不断活跃,多维度提升产业带富能力。乘势而上的水城,目前特色民宿、农家乐正相继入驻,依托傈僳族农民画、传统乐器、服饰等发展文创产业也将让沉寂的古村更具品味,进而不断激发产业融合活力,让这个传统村落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家园和市民休闲旅游的乐园。

头雁领航,“拉”动人才振兴“动能弦”。乡村振兴需要“带头人”“主心骨”。经历了强边固防、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多重战斗,水城锻造了一支“党员+下沉干部+非遗传承人”的人才队伍。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党员带头,争取项目,积极配合各项政策落地,加大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人扶持力度,统筹乡村资源,创新乡村文化旅游人才培养方式,让非遗文化复活古村落诗意,让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水城现有“傈僳族农民画”“上刀杆下火海”代表性传承人3人,代表性非遗项目有7个,2009年就被认定为云南省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2021年在“边疆人民心向党——庆祝建党100周年腾冲农民画晋京展”参展作品中水城农民画传承人余全发和麻占亮有26幅作品参展。同时,通过培育发展非遗文化产业,把散落在滇滩的其他非遗文化传承人和代表性非遗文化项目习俗汇集于此,民间传统文化与边境现代化碰撞,让水城走出一条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之路。

非遗点睛,“弹”奏文化繁荣“魅力曲”。水城自然村在注重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也充分挖掘非遗文化,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着力打造戍边文化、农耕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建成了农民画培训工作室、水城村情及民俗文化展室,通过对村民开展农民画、傈僳族器乐培训,增强群众的文化自信。同时,当地女性还自发组建了一支30人的文艺队——“微然代腻呶”(汉语意思为迎宾好客),成立了傈僳族弩箭俱乐部,恢复提升了阔时节、刀杆节、献新节等节庆活动,强化射弩、爬杆等民族体育项目普及。并且在水城完小开设了以傈僳族民族文化传承为题材的兴趣小组活动,每周二定期开展活动,强化文化基因的赓续传承。此外,滇滩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及滇滩镇联族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还经常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培育了乡村的文明风尚,提升了农民群众文化获得感。

旗帜固边,“唱”好乡村善治“最强音”。在边境疫情防控中,水城党员、群众主动融入到滇滩“高擎一面旗,共吃一锅饭,干好一件事”的战斗格局中,与滇滩各族群众手拉手、肩并肩、心连心,守护好祖国神圣国土。在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提升进程中,水城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工作,实施“党建+志愿者服务”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先锋队”,着力抓好党建阵地建设。严格落实“镇党委—建制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中心户”4级联防联控网格体系,充分发挥“十户联防”作用,以网格为单位,建立和完善公共卫生保洁、基础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和农户轮流管护等长效管理机制。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发挥20户党员中心户示范带动作用,广泛发动小组干部、网格员、文明志愿者和广大群众,大力开展“最美庭院”“文明家庭”“家居环境示范户”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移风易俗工作,推动美丽乡村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