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绩溪伏岭镇:“红配绿”,乡村旅游更出彩

漫步于安徽省绩溪县伏岭镇大障村,群峰含黛,林木葱郁,川溪交流,静谧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浓郁的文化底蕴、丰厚的红色资源、优质的农特产品,让该村成为休闲度假、夏日避暑、红色教育的圣地。

近年来,大障村通过探索“红配绿”发展模式,坚持生态修复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植入红色文化元素,通过文旅融合、红旅融合、农旅融合等多种业态共同发力,打造出一条集种植、加工、销售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促进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攀升,带动乡村发展、就业扶贫、群众增收。

翠竹吟古风,溪水咏美人。春秋战国时,这里曾是吴国和越国的分界线,秦后,改名障山,并设立“障郡”。该村通过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吴越文化长廊,将优美的生态环境与文化内涵有机结合,在竹林之间铺设一条休闲徒步道,设水碓、石碾、石磨、水车等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创造性地将范蠡西施的爱情传奇融入其中,设置西施壶、同心锁、语儿亭,带领游客体验吴越农耕文化的韵味悠长,感受历史最美爱情的唯美动人。

1931年中共绩溪支部建立后,1932年就开始在大障发展党员。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大障被纳入绩歙昌边游击根据地,红军多次进入大障山区开展游击斗争,成立战地医院。该村通过深挖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将废弃小学修缮打造成绩歙昌游击根据地纪念馆,设置红色革命文化墙,依托保存完好的战地医院旧址,带领游客感受硝烟炮火的洗礼,回味战争岁月的苦与乐。

作为全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该村以旅游促进乡村发展,带动群众就业增收。处在绵延横亘的天目山脉清凉峰下,独特的气候使大障村培育出丰富的旅游农特产品,“天凹红”茶叶走红市场,鄣山香芽获得全国博览会金奖(茶叶),竹笋、山核桃、石耳、野生猕猴桃、石斑鱼等旅游农特产品知名度高。通过“合作社+农户”模式,全村种植茶树3600亩,年产量100余吨,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当地农民10余户、脱贫户10余人就业增收。实施石斑鱼生态养殖项目,年孵化鱼苗30万尾,成品鱼3万斤,产值300万元,带动当地农民养殖创收130万元。通过文旅融合、红旅融合、农旅融合等多种旅游业态共同发展,2021年,全村实现旅游人次7万,旅游综合收入2500万元。

以文彰特,古韵新风,“红配绿”模式绘就出乡村旅游的最美“底色”,为全域旅游增光添彩!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