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第三大健康杀手,比糖和酒危害更大,你几乎每天都在吃

8月2日,一个肝炎患者的新闻冲上了热搜。


男孩乐乐才17岁,就已经得了一身病,高血糖、高脂血症、重度脂肪肝……


为何这些疾病会纷纷找上一个如此年轻的生命呢?


这和他的生活习惯有关,乐乐平时极爱喝饮料,甚至把可乐当水喝,吃得多又不运动。


这些坏习惯中最危险的还是“把可乐当水喝”。


不仅是可乐,现在大部分饮料都添加了果葡糖浆作为甜味剂。


而果葡糖浆被称为健康的“第三大杀手”,多项研究证实其危害甚至更胜糖和酒。


01

覆盖24种常见食品


果葡糖浆又叫高果糖浆,是由果糖和葡萄糖组成的一种混合糖浆,被广泛作为甜味剂使用。


它除了能增添甜味外,还能改善食品口感、延长保质期、改善食品颜色等。


最主要的还是跟蔗糖比,果葡糖浆价格低廉。


因此,果葡糖浆迅速被食品生产商发现,广泛用于替代食品中的蔗糖。



据统计,下列24种食品中都出现了果葡糖浆的身影。


饮料冷食: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冰淇淋、酸牛奶、各类冷食品等;


糕点:蛋糕、夹心糕点、面包等;


糖果:软糖果;


酒:葡萄酒、苹果酒、果露酒、黄酒、汽酒、香槟酒等;


药品保健品:咳必清、枇杷露、药酒、保健食品等;


其它:果脯、蜜饯、水果罐头、果酱等。


不知不觉中,果葡糖浆已经渗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每个人每天都在吃。


但令人担忧的是,虽然果葡糖浆具有价格低廉等好处,但其对健康的危害不可忽视。


02

增加3大疾病风险


大量实验都证明了果葡糖浆对人体潜在的不利影响。


1.脂肪肝


2009年《营养学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天至少喝1杯含果葡糖浆饮料的人,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风险,比不喝饮料的人高出55%。



2010年《美国膳食协会会刊》也发表相关文章,指出果葡糖浆对肝脏的危害和酒精类似。


果葡糖浆在人体内的代谢不受肝脏中的6-磷酸果糖激酶(也就是限速酶)的影响,因此会生成更多的甘油三酯,易造成肥胖和脂肪肝。


并且,果葡糖浆在体内代谢时,大量消耗三磷酸腺苷(ATP),激活肝脏的炎性反应通路,促使炎性物质生成,导致肝脏疾病。


2.糖尿病


2009年美国《临床研究杂志》有篇研究,针对肥胖人群,探究果葡糖浆对其机体的影响。


研究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每天喝3杯含果葡糖浆的饮料,另一组每天喝3杯含葡萄糖的饮料。


结果发现,跟葡萄糖相比,果葡糖浆更容易造成人体脏器内的脂肪沉积、降低胰岛素的敏感度,导致胰岛素抵抗升高。也就是说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大量摄入果葡糖浆还会升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损害血管健康。


总的来说,果葡糖浆对健康的危害远比一般糖大!



2012年,牛津大学和美国南加州大学对比42个国家后发现:


与没有使用果葡糖浆的国家相比,使用的国家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高20%。


3.痛风


美国波士顿大学附属医院的Hyon Choi博士,曾做过一项关于痛风跟果葡糖浆摄入量的研究。


研究涉及4.6万参与者,对其进行了12年的对比试验。


结果发现,每周喝5-6次含果葡糖浆饮料的人,患痛风的几率比正常人高29%;


每天至少喝2次果葡糖浆饮料的人,患痛风的几率更是高达85%!


也就是说,每天喝2瓶饮料,可能要比正常人多出85%的患痛风几率。



03

生活中注意这2点


果葡糖浆对健康的损害如此之大,可以通过以下2点减少危害。


1.看成分


在外面买甜味食品的时候注意看下成分表,尽量不买果葡糖浆含量较多的食品。


当然,这个有点难,现在的加工食品大多都含有这个。


那可以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吃这些食品的量,比如规定一天只能吃一块面包、一周喝1瓶饮料等。



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小孩子,大人更要以身作则,帮助孩子养成有节制的饮食习惯。


2.多吃天然食品


如果实在喜欢吃甜食、喝果汁,可以多吃水果、鲜榨果汁等天然食品。


水果中虽然也含有果糖,但其含量跟饮料相比要少得多。


100g水果中大概含1-5克果糖,而每100毫升可乐约含10.6克的糖,含量远高于水果。


但从甜度来说,水果也可以满足人类对甜味的需求,且要健康得多。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08年的研究表明,如果每天食用的果糖量少于50克,身体就能合理运用、代谢这部分糖,不会对血脂和体重产生不良影响。


一个200克左右的火龙果含糖量大概在2-10克,单纯从摄入果糖的角度来说,也就是说每天吃5个火龙果也是可以的。


但如果要喝饮料的话一天最好不要喝超过450毫升的。


维护身体健康,还需要养成自律、有节制的饮食习惯,做到饮食有度才最健康。


参考文献

[1]杨海军. (2002). 果葡糖浆的特性及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 8(2), 4.

[2]Richard J Johnson, Mark S Segal, Yuri Sautin, Takahiko Nakagawa, Daniel I Feig, Duk-Hee Kang, Michael S Gersch, Steven Benner, Laura G Sánchez-Lozada, Potential role of sugar (fructose) in the epidemic of hypertension,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diabetes, kidney diseas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86, Issue 4, October 2007, Pages 899–906, https://doi.org/10.1093/ajcn/86.4.899

[3]The Epidemiology of Uric Acid and Fructose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197219/

作者:小薛 | 编辑:布谷 涫涫 | 审稿:吉尔

图片来源pexels、pixabay图片网,侵权联删。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