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到1小时能为外地患者省下一晚住宿费” 李薇:“肝”心情愿为患者考虑到极致

“15床,肝衰,注意打针抽血部位皮肤。”“19床,焦虑,注意情绪,多巡房。”“40床,上消化道出血,注意尿量。”……

武汉市第七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肝病科)护士站的台面上,常常能看到多张像这样的手写纸条,这些纸条均出自“80后”医生李薇之手。患者最近有什么特殊情况、情绪怎么样、哪位患者要着重注意体温变化、哪位患者要及时监测血压血糖,她一一写在纸条上提醒护士们。“患者多,事务杂,护士们可能会忽略掉一些细节,写纸条是为了提醒她们给患者提供更加细致入微的医疗服务。”李薇说。

李薇写下纸条叮嘱护士每位患者的护理注意事项。 长江日报记者刘越 摄

“我在李医生身上看到了为患者考虑到极致的样子。别人想8分,她就考虑10分,做到12分。”说起李薇,护士长杨丹琳对她赞不绝口、敬佩有加。

为外地患者“行方便”

她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

5时30分,闹钟准时响起。6时整,李薇踏出家门。7时许,李薇到岗。8时是医院正式上班的时间点。为了方便外地患者看诊,李薇坚持每天提前一个小时到岗。

“李医生,我们明早7点多到,您在医院吧?下午可以出结果不?”“没问题,我在科室等你。”电话那头是一位来自河南信阳的老患者。这位患者在信阳经营着一家服装店,定期来武汉打货,同时到医院做检查。清晨7时许,患者先到医院请医生开检查单,做完检查去打货,下午再到医院取结果、开药。完成这些事情后刚好能赶上末班车回家。如果在医院耽搁了时间,她就要花钱在武汉留宿一晚,第二天才能乘车回家。

结果未出,病人着急知道病情,李薇跑到核磁室看片子。

“像这样的外地患者不在少数,很多周边市州、甚至省外的患者慕名来到科室找我们看诊。”李薇说。外地患者看病都爱“赶早”,而肝病涉及到一些检查和化验,有时结果一等就是好几个小时。如果不能及时看诊后安排检查,他们就要在武汉多住一天。

为了节省患者们的时间和费用,李薇每天5时30分起床,从江夏赶往武昌上班,两个孩子很少能在早上见到妈妈。李薇却说:“患者远道而来是信任我们医院、信任我们科室,我为他们节省的这点时间和他们付出的时间和信任相比,算不了什么。”

肝病患者有“心病”

她将值班室变成“心理咨询室”

对于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生来说,治好患者的“心病”比治好传染病本身更有挑战度。

2012年,一位20多岁的年轻小伙因为肝功能异常表现出消极厌世的态度。小伙不上班、不吃饭、不说话、不吃药、不治疗,认为乙肝无法治愈,身边所有人都会歧视自己、远离自己。

李薇了解情况后,找来一些治愈案例告诉他疾病并不可怕,现在放弃治疗是不明智的做法。也是对身边人不负责的表现。只有尽快接受治疗,控制病情发展,降低传染风险,才能将疾病对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

在门诊时,李薇看出小伙态度有一些松动,她留下小伙及其家人的电话,下班后继续通过电话做小伙的思想工作。经过一周时间的劝说,终于成功说服小伙积极接受治疗。

8年过去了,如今的小伙实现了乙肝临床治愈,婚后生了个健康的宝宝,心态也十分积极乐观。定期复查时,李薇打趣道:“看你这日渐发福的身材,以前看乙肝,现在只怕要看脂肪肝了。”

李薇为患者答疑解惑。

在临床工作中,李薇发现肝病患者几乎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要治病,更要治心。”为了鼓励肝病患者积极面对生活,李薇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心理知识,把值班室变成“心理咨询室”,成为患者们的“心”“肝”疗愈师。2021年2月,她取得心理咨询技能中级证书,成为一名持证“心理医生”。

李薇的愿望很朴素——做一名对患者负责,不辜负患者信任的好医生。每天清晨响起的闹钟、每张写满关心的纸条、每句抚慰人心的温暖话语都是李薇医心为民,为患者考虑到极致的见证。 (长江日报记者刘越 通讯员贺琼 杨文佳)

【编辑:余丽娜】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