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丨“金字塔”中探访青州齐文化

青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助力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被誉为东方金字塔的田齐王陵,探访青州齐文化。

与中国同为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古代法老的陵墓叫做“金字塔”,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举世闻名。而在我们青州,也有一组这样的古代君王陵墓,它们状如山峰,直耸云天,被人们称为东方古州的金字塔,那就是“田齐王陵”。田齐王陵坐落在青州市西北15公里的淄河南岸,六座王陵一字摆开,浩大的工程,诉说着昔日的辉煌。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田齐王陵又分别叫做二王冢和四王冢。六座王陵原本是一个整体的,古代只有一条小驿道从中间穿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国在山东大地上修起了铁路,将六座王陵一分为二,成了现在的组合。齐国是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定都营丘,即现在的临淄。西周至春秋时期姜姓为国君。春秋末期,齐国姜氏势力随着奴隶制的衰亡而败落,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田氏逐渐兴盛,掌握了齐国的统治大权。公元前386年,田和把姜齐最后一代国君齐康公逐放到了东海,自立为齐王。周安王16年,确认了田和的领导地位,被周王室诏命为诸侯国王,田和便成了田齐国的第一代国君,齐国由此开始了田齐的时代。历史上称为“田齐取代姜齐”。至公元前221年秦灭齐为止,共历8王,田和死后葬于青州城西北的尧王山后,最后一位田齐王被秦所俘虏,死后葬于太行山下的共城,今河南辉县。田齐其余的6位国君均葬于青州西北的丘陵地带,成为一道壮观的风景。

齐国到底传了多少代?清中期三字经的注解说相传31代。二十四史说相传36代,其中姜齐29代,田齐7代。临淄县志说相传33代,其中姜齐25代,田齐8代。田齐统治的时间有的资料说171年,有的则说166年,说法也存在差异。

二王冢原先的文献多记载为姜齐第16代国君,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姜小白之墓和姜齐第25代国君齐景公姜杵臼之墓。1984年山东省考古研究所根据二王冢和四王冢的规模、形制和所处的地理位置,并联系田氏王族世系和古代帝王葬制,进行了稽考,确认二王冢为田齐第二代国君田剡和第三代国君田桓公田午的墓葬。

二王冢所在的鼎足山,位于山区平原的交界处,风光独特,景色秀丽,早就是闻名遐迩的游览胜地。鼎足山的三个山头,分别叫做牛头岗,菟头山和紫金山。牛头岗、菟头山原先草木繁盛,柏树茂密,东边的泉河四季泉水不断,群泉喷涌,积水成潭,碧蓝清澈,深不见底,并流向原野,浇灌着千亩良田。现在这里建起了老人互助院,每年农历的九月九日有重阳节香火会,赶会的人头攒动,络绎不绝。牛头岗又叫驴山子,前些年已被开采成了一个大石坑,泉水和树木也早已不见了,近来已开始封山绿化。

二王冢两座陵墓东西并列,东西总长160米,南北约100米,二墓高约40米。(二王冢长、宽、高尺寸青州与临淄记载有误差)。笔者就住在田齐王陵附近,当地很久以前就有“齐王埋在三山口,临淄永世不为京”的民间传说。尽管历史考证,二王冢下埋葬的是田齐国君,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人们还是愿意将二王冢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大名鼎鼎的姜齐桓公姜小白联系在一起。

民间传说:齐桓公生前,为自己选择长眠之地颇费了一番心思。本来他选的墓地是在临淄城西一带,而决不能葬在城南的鼎足山上。那些与齐桓公不睦的人,曾唆使风水先生给齐桓公出过这个馊主意,但被忠于齐桓公的谋士看穿,一旦葬在鼎足山上,临淄的风脉就全完了。可是他的五个儿子都很混帐,从来就是叫他上东他上西,叫他打狗他撵鸡,老爷子也拿他们没办法,管得了天下大事的齐桓公,硬是管不了自己的儿子。临死的时候,齐桓公对儿子动了心眼:这些个混帐东西,总是和我反着干,这回我就反着说,好叫你们正着干,咽气之前,他就把几个儿子叫到床前,留下了遗嘱:“我死后一定把我葬在城南的鼎足山上,千万别把我葬在城西。”不想这一次偏偏儿子们良心发现,动了恻隐之心:我们从来不听老爹的话,他这最后的一次话咱就听了吧。齐桓公死后,儿子们就把他葬在了鼎足山上,这样一来,临淄作为大国京都的风脉就完全破坏了。这显然是人们根据后来的历史演义的故事,断不可信。但齐桓公的辉煌霸业,却永远地载入了史册。他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赫赫功绩几乎全仗了管仲、鲍叔牙、宁戚等一批贤人的智谋,然而这就是齐桓公,他的成功就在于尊重人才,在于他能用人,会用人。人无完人,这位显赫一世的霸主的晚年是凄惨的,老来的政治决策也是昏庸的,为后来姜齐的衰败留下了祸根。这也就难怪“临淄永世不为京”了。

而说到二王冢里真正的墓主人田剡和田午这两代父子国君,历史上没有多少功绩记载,只是那个田午田齐桓公“讳疾忌医”的故事,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传说战国时期的妙手神医扁鹊到了齐国,拜见田午桓公时,看到田午身体有问题就说:桓公您现在有小病在皮肤与肌肉之间,可早就医。田午怀疑扁鹊是在卖弄炫耀医术,自己身上也没有什么不适的症状,就说:我没有病。过了几天,扁鹊又去见田午,说:您的病已进入血脉,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蔓延到体内。田午有些不耐烦地说:我又没有什么感觉,我没病。又过了几天,扁鹊又见田午说:国君的病已到了肠胃,不治将进入膏肓。田午懒得理他。又过了几天,扁鹊见到田午就退出宫门走了。田午派人追上扁鹊问他为何一来就走。扁鹊说:疾病在皮肉之间,汤药膏药就可治愈;疾病到了血脉之中,针刺就可治愈;疾病进入到肠胃之中药酒、丸散还能治疗。若是疾病进入到了骨髓,就是掌管生命的神仙也无济于事了。结果,不几天后,桓公田午突发重病,再派人去找扁鹊,扁鹊早已逃离了齐国,寻不见人影了。

这一则田齐桓公“讳疾忌医”而耽误治病的故事,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自己有了缺点和错误,一定要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及时纠正,不然造成的后果是无法挽回的。田齐桓公没有姜齐桓公那样建立丰功伟业,作为一个反面的例子,“讳疾忌医”的教训也可以提示后人。

四王冢,俗称四王坟、四豪冢、四女坟、四辈坟等多种叫法。经过考古部门的考证,是田齐威王、宣王、湣王、襄王四代国君的墓葬,位于二王冢西南千米左右,北临淄河,南依火石山。火石山因产火石而得名。火石山又叫庙山,山上原有石庙和古柏树,现在已开采成了一个大石坑,西头还能看到茂密的侧柏林,东西排列,状如山峰。自西而东(青州市志误说自东而西,引用者皆误)为威、宣、湣、襄的位置,皆方基圆顶,墓葬底部相互连接。四墓高约40米左右,墓底边长在80至90米之间。(以上数字青州与临淄记载有误差)。俨然四山并峙,气势十分壮观,与二王冢隔着胶济铁路,遥相互应。

齐威王,名因齐,田齐国第四代国君。从公元前356年执政至320年,在位36年。在初即位时,贪恋酒色之乐,不思治理国家,国家大事都让部下去办,结果弄得天下混乱,齐国危在旦夕,左右大臣无人敢去规劝。这时齐国的著名学者淳于髡来见,他给齐威王出了一个谜语说:临淄城里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又不鸣,国王可知这是只什么鸟?齐威王沉思片刻答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便是后来“一鸣惊人”成语的出处。淳于髡知道威王明白了自己的意思,这只大鸟就要一鸣惊人了。接着齐国名士邹忌又以弹琴的道理来说服威王,邹忌说:既然坐在弹琴的位子上,就要弹琴,像大王你,身居王位而不治理国家,你知道全国的官员和百姓是多么着急呀。弹琴和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琴师按照乐谱弹动五根琴弦,才能奏出和谐美妙的乐曲,君王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再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上下协调,我们齐国才能昌盛起来呀。

从此,齐威王果然振作起来了,大刀阔斧地实行了改革,先是打击贪官污吏,治理朝政,奖赏提拔了忠于职守、勤恳工作的官员,处理了许多贿赂朝臣的地方官。接着是招贤纳士,广揽人才,以邹忌为相国,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人人各尽其诚,各司其职,齐国大治,经桂陵、马陵之战,大败其他诸侯国,盛极一时,成为战国七雄之强。

 第二座便是威王之子宣王的陵墓。齐宣王名辟疆,自公元前320年至301年,在位19年,齐国自田齐桓公开始,就有养士之风,大力办学培养人才,齐宣王把这一传统推向了极至,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因为临淄城南有稷山,便以稷下命名。稷下学宫是一座教育之宫,是一座培养封建官吏的“育士”学校,它聚集了战国时代诸子百家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学术水平。他们授徒讲学,设坛辩论,整理学术著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开了尊师重教的先河。这是齐宣王最大的历史贡献。

 第三座便是宣王之子湣王的陵墓,湣王名地,自公元前301年至284年,在位17年,他好大喜功,骄纵狂妄,一度想称天子。公元前284年,燕国攻打齐国,泯王逃到莒城,后来被杀。

站在宣王、湣王墓前,好像听到了齐国那三百多人吹竽的声音,自然会想起那个讽刺意味极浓的“滥竽充数”的故事。这个比起父亲来没有多大建树的齐湣王,在治理国家方面无所作为,但在整治南郭先生一类人物时,还是很有一套的。

第四座是湣王之子襄王的陵墓。齐襄王名法章。齐湣王在莒城被杀后,百官拥戴法章继承了王位,名号齐襄王。在位19年,政绩平平,没有特殊的历史贡献。

六座田齐王陵的建制是一致的,都是依山而建,都是方基圆顶,用坚硬的夯土层层筑起,上面不长大树,只能长一些小小的灌木丛。建陵的土有多种颜色,有黄土,有黑土,有红土。据说当时号召举国老百姓每人从家乡带一兜土来修墓,可见齐国造墓的规模是多么巨大。当地有民谣说“打开二王冢,富了山东省”来形容王陵里的陪葬品很多。还有民谣说“打开二王冢,淹了山东省”来形容王陵下的水资源丰富,说王陵直接与东海相通。不管怎样形容,作为东方古州的金字塔——田齐王陵,都是不过分的,因为她是齐鲁的唯一,青州的唯一。悠悠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纷繁复杂,五光十色,这六座田齐王陵留下了一段历史的背影,当我们站在这高大雄伟的陵墓前,穿过历史的烟云,回想它们的兴衰起落,总能看到它英雄辉煌的一面,创造历史的一面。

(墨峰子)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