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国:姗姗来迟的同学小聚

 image.png

聚会同学

2019年5月31日,小学同学谢胜惠来电话。这位有46个年头没联系的老同学,我记得他在1973年夏天,同沈成、罗毓斌一起约同是同班同学的马利平和我在中山公园、天安门游玩。当时是马利平从服役驻地福建平潭岛回京休假,我从河北定县赶回来看他。那次聚会还留下几张黑白照片,显得珍贵。

同谢胜惠建立微信后,他打听小学同学状况,好在他提到的几个人,同我都有联系。这几个同学听到谢胜惠的信息后,心有灵犀都表示,等得机会见个面。可这一等,就等到今年7月27日,算来有三年多,这里有“锣齐鼓不齐”的原因,主要是新冠疫情惹得“祸”。

image.png

小学同学

聚会就要选地点。在若干年前,老同学聚会没有选地点问题,一般都是有呼就有应。现在则有新情况了,一是考虑距离近,别在路途上耽搁时间。因为有的要带隔辈人,有的行止需要小心,有的承担社会上的事还不少。二是想着防疫。于是三找两选,确定在北太平桥西远望楼。有的同学家离这近,步行即可。稍远点的,公交车和地铁都方便。再是聚会场所空间大,符合防疫要求。

老同学聚会没有主题。但每人的话题都温馨,有共鸣。谢胜惠聊到同何丽在一个课外学习小组,平时半天课堂学习,半天课外小组活动,到何丽家做老师留的家庭作业,受到何丽的奶奶呵护。说到何奶奶,连同一个院子住的马利平的姥姥,我有很深的印象,何奶奶瘦,马姥姥胖。记得有一天,何奶奶和马姥姥聊起我的父亲,笑着说到,你就是李先生的儿子啊,街道扫盲识字班,你爸爸教大伙识字呢。我回家问了妈妈,妈妈说是,还指着屋里隔断上的一面旗子说,这是你爸得的奖。可惜对这旗子上的字记不住了,1968年搬家时弄没了。现在想,当初小学的校外学习小组,是个很不错的管理模式,一是年轻的家长上班,孩子有人管,二是家庭有老人的,可以发挥余热呵护隔辈人。班主任还要时不时检查学习小组情况,比个别家访涉及的面广,方便的多。“组织起来”是我们社会的优势,这次预防新冠疫情,就显现出来了。话说回来,何奶奶呵护隔辈人,何丽也会照顾人,还时不时做社会志愿者服务社会,这也许就是现在说的家风吧。

image.png

中学同学

聚会的餐桌上虽没有酒,但科目不少。席间,董桂兴董少平先后咨询请教郑启东,集中在相机使用的问题上。我听不太懂那些专业术语的问答,但多少感到彼此交流受益。董少平说,他摄影是跟郑启东学的。其实他是自学能力很强的人,学以致用。若干年前,他域外旅游发回的照片,值得回味保留 。我们以往聚会的合影,他拍的照片,有点儿艺术照感觉。董桂兴在照片修饰上,使用手机软件熟练,效果挺好。我的微信标识,选用的头像就是董桂兴的作品,此文配图照片也是桂兴修饰的。二人照像的追求也折射做人的内涵。这次聚会前,同董少平通话和微信联络,他一边忙着带孙女,一边接待京外亲戚来京看病,忙中不乱,单位上的事还能兼顾。董桂兴是见贤思齐的。身上有着老北京人的平和,有着“50后”韧劲,参加工作从小学教师做起,直到当了北京雷锋小学校长。这一路谋事执事做事不容易。

image.png

聚会大厅

这次聚会,我和郑启东前后脚到。离聚会约定时间还有近一个钟头。我感动的是,他早来,是要辅导我做“八段锦”。因为年前,我请教过他。他微信发来了录像。可惜年初我摔了一跤,背疼,比划不了“八段锦”了。郑启东是学有所成的人,书法年年长进,当下还在教书育人。这次郑启东送每人一副字。给我孩子的字是选自《论语》的“从心所欲”。孩子看到这副字,很高兴,表谢意。我也高兴,因为刚初校完《论语学案》。过去对孔子的话,一知半解多。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以为是自己都不愿意的,不能强加于人。现在有了进一步理解,自己愿意的,也不能强加于人。要摆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要拎清自己“欲”对不对;要明白“施”的方法和限度,等等。我向郑启东转达了孩子的谢意后,他表示将来找适合孩子的几个字再写 。

这次聚会虽姗姗来迟,毕竟来了 。下次聚会的日子不会远。

(2022.8.12)

image.png

董桂兴修饰照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