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DNA甲基化检测,未来可筛查膀胱癌

文/图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张华 通讯员 林伟吟

尿液DNA甲基化无创诊断膀胱癌已经在临床应用、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正在国家CFDA报批上市、AI尿脱落细胞学技术筛查膀胱癌……8月13日,记者从“2022年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学术年会暨2022年中国膀胱癌高峰论坛”获悉,目前在膀胱癌的在早期发现、诊断以及治疗技术上有很大的突破。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黄健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黄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我国膀胱癌的发生率逐渐提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广大泌尿外科医生的共同努力,我国膀胱癌诊疗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提高,膀胱癌病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

尿液DNA甲基化检测未来有望筛查膀胱癌

目前,膀胱癌在我国男性泌尿系肿瘤的发病率排第二位(第一位是前列腺癌),每年新发膀胱癌患者8万例。膀胱癌发病率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据统计,我国膀胱癌的发病率达到5.8/10万,男性发病率要比女性高。

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林天歆

目前,就膀胱癌的诊断和术后监测而言,作为“金标准”的膀胱镜检查+病理活检是一种有创检查方式。“每次给患者做膀胱镜,从尿道进入膀胱的检查方式,常常让患者感觉痛苦,同时也存在着术中损伤泌尿系组织的可能。”广东省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林天歆表示,为了让膀胱癌的诊断更为便捷和减少患者痛苦,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牵头研发出尿液DNA甲基化检测诊断膀胱癌的新技术——尿液无创检测试剂盒UriFind。临床研究显示,甲基化检测模型的整体准确性为87%以上,敏感性达到92.0%以上。

“出现无痛性血尿的人群,只需要50毫升尿液,采用尿液DNA甲基化检测就能够发现癌细胞,从而早期发现和诊断膀胱癌。”林天歆说。

据悉,这种诊断方式适合极早期影像学检查无法检测的膀胱癌或者怀疑上尿路肾盂输尿管肿瘤的病人。同时,膀胱癌手术后需要定期膀胱镜检查的病人也能使用,以达到减少膀胱镜检查的次数,减少患者的痛苦。

据记者了解,目前做一次尿液DNA甲基化检测需要2000元。林天歆表示,虽然目前尿液DNA甲基化检测主要针对无痛性血尿的患者辅助诊断膀胱癌,未来也有望普及到体检筛查膀胱癌中来。

微创手术是膀胱癌手术的趋势

膀胱癌手术微创技术唱主角,国产单孔腔镜机器人很快上市

目前,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及根治性膀胱切除术为代表的手术治疗,仍是膀胱癌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但手术方式已从开放式向微创手术转变,这是膀胱癌手术的趋势。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泌尿外科教授黄健表示,目前,我国大部分三甲医院基本使用微创手术给有指征的膀胱癌患者实施根治性切除手术,例如,腹腔镜、机器人等微创手段等。“微创手术的主要优势在于伤口小,出血少,病人的恢复也就比较快。”

黄健教授还透露,目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参与研发的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目前已成功完成研发定型,正在通过国家CFDA和欧盟CE检验标准,近期将获批上市。“由于单孔腔镜机器人系统比多孔机器人系统的要求更高,采用单孔腔镜机器人系统后,机器人的手臂可像螃蟹一样,多个手臂实施手术,从而让手术的精准度更高。”据悉,临床上采用国产单孔腔镜机器人系统手术将会比进口同类机器人手术价格会便宜不少,可以说,这也是突破高端医疗设备尤其是腔镜技术上“卡脖子”问题。

膀胱癌手术也可采用腔镜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

膀胱癌研究协作组推动膀胱癌“同质化”诊疗

近年来,膀胱癌发病率逐年升高、复发率、死亡率居高不下。为此,在2013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黄健教授牵头成立了中国膀胱癌联盟(CBCC)(现更名为膀胱癌研究协作组),旨在寻找最适合中国膀胱癌患者的诊疗模式,走中国特色的膀胱癌诊治之路。

黄健教授介绍,十年间,CBCC已由最初40家成员单位发展壮大为214家成员单位,囊括省、市、县三级网络,形成国内膀胱诊治领域的第一方阵。同时,CBCC组织开展了系列全国多中心前瞻性RCT和真实世界研究,例如中国膀胱癌诊治现状研究等,并在膀胱癌手术创新、无创智能诊断、精准药物治疗等领域不断开拓创新,研究成果捷报频传,学术影响日益增强。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牛智杰

校对 | 何绮云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