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将崛起一座420平方公里中央公园

  8月16日上午,在宁波市政府会议中心,一场持续近4个小时的座谈会如火如荼举行。会上,“翠屏山”成为与会代表发言的高频词。

  座谈会上,市领导指出,翠屏山是宁波历史的源头,规划建设翠屏山中央公园,是重塑大都市格局的牵引性工程、塑造大都市形象的标志性工程、光大大都市文脉的龙头性工程、增强大都市实力的动力性工程,对于宁波推进“六大变革”、打造“六个之都”,在全省“两个先行”新征程上担当示范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今年2月份,“翠屏山”先后两次出现在宁波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报告提出,“翠屏山-东钱湖-象山港错落有致,枕山滨海、拥江揽湖的大都市魅力充分彰显”;要“精心打造翠屏山文旅融合区等重大文化项目”。

  “翠屏山之热”还出现在了今年的市“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谋划打造翠屏山文旅融合区。

  在这片方圆4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即将崛起的中央公园,恰似中心城区与余慈地区之间的一道“翠”绿走廊、生态“屏”风、诗意“山”水画,将余姚、慈溪、江北、镇海等地串珠成链,成为宁波打造滨海大都市的重要标识。

翠屏山是座什么“山”?

“不是一座具体的山,东西绵延40余公里”

  雪窦山、四明山、九峰山、招宝山……宁波有不少为人熟知的名山。

  但提起“翠屏山”,就连很多老宁波人也觉得陌生。

  据《慈溪县志》记载,翠屏山丘陵区呈东西走向,东端低丘,海拔100米左右;中部300米至400米之间;至石堰乡,地层下陷为东横河;逾河西端,高100米至200米。

  其实,翠屏山不是一座具体的山。它位于宁波北翼城镇集聚发展区地理中心,三江平原和三北平原之间,东西绵延40余公里,横贯镇海、江北、慈溪、余姚等区域,山色苍翠,湖山相伴,如画美景点缀其中。

  翠屏山片区孕育涵养了众多灿烂的文明,“上林湖越窑青瓷”“井头山遗址、河姆渡遗址”“慈城古县城、保国寺”三大文化策源地构成了宁波北翼文化金三角。河姆渡文化、海丝文化、大运河文化、阳明文化、慈孝文化、商帮文化、禅道文化等在此汇聚叠加,成为宁波的文化地标。同时,片区内丰富的文旅资源让翠屏山不断激发出活力。

“为什么是翠屏山?”

区位、生态、文化优势决定其“网红”基因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翠屏山片区山水资源优质、历史文化悠久、发展潜力巨大,是宁波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重要载体,也是宁波加快推动“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重要文化地标,更是联动中心城区与余慈副城,进一步提升宁波发展能级,促进市域一体化整体空间格局成型的核心平台。

  看生态——翠屏山片区生态价值极高,是山、水、林、田、湖汇聚的生态绿洲。

  翠屏山是四明山余脉,东西延绵40公里,最高峰老鸦山塌脑岗海拔446米,主要山峰有达蓬山、五磊山、老鸦山、栲栳山等12座。水网纵横、千姿百态,有大小水库50余处,15公顷以上的22处。森林覆盖率高,现有林地面积289.96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高达67.2%,公益林占林地面积的52.6%,是宁波杨梅主产区。片区内的施岙遗址古稻田起始年代可追溯到距今6700年以前,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址。

  看文化——翠屏山片区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多元交融,是宁波发展的源头和根基,见证了宁波近万年历史变迁的文化地标。

  这里还孕育了包括“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虞世南,“国药巨商”叶天霖,以及“一个孙家境,半部明代史”的横河孙氏家族等名人资源;分布有浙东红村——洪魏、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三北游击司令部旧址等与横坎头一脉相承的“红色资源”……

  不少散落在翠屏山的许多旅游资源,对宁波及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的游客来说,可能都不陌生。

        翠屏山片区拥有鸣鹤-上林湖风景名胜区、达蓬山省级森林公园、九龙湖省级湿地公园三大自然保护地;保国寺景区、慈城古县城景区、绿野山居景区、九龙湖省级旅游区、达蓬山旅游度假区、鸣鹤古镇景区六个4A级景区;慈城、观海卫等历史文化名镇和方家河头村、洪魏村、任佳溪村、浪墅桥村等历史文化名村;保国寺、慈城古建筑群、河姆渡遗址、上林湖越窑遗址、浙东抗日根据地旧址、田螺山遗址、鲻山遗址、彭山塔、姚江运河渡口群、鸣鹤新五房、达蓬山摩崖石刻等林立散布的古迹遗址;徐福东渡传说、越窑青瓷烧制技艺、姚剧、土布制作技艺、慈城水磨年糕、越窑青瓷瓯乐等源远流长的非遗文化。

             (记者冯瑄 徐卓蔚)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