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错一个字,要罚款10万元……类似这种事以后不会有了

写错一个字,要罚款10万元,这是真正的“一字万金”。企业经营者战战兢兢等着监管部门上门开罚单,结果等来的不是罚单而是一堂课,指导他们下次如何避免出错。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2019年上海率先开展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的探索,建立了“免罚清单”为企业增加“容错空间”。在此基础上,近日上海已开始将“免罚清单”升级为“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全面推行这一政策覆盖社会方方面面。旨在减少企业经济负担,降低经营成本,同时为基层执法提供明确指引,提升执法效能。

“一字万金”的故事发生在奉贤区,企业水星家纺在一次电商活动中,工作人员将一款产品的专利号写成了“专利编号”,遭到了职业打假人的举报。按照广告法,漏写专利号或者写错专利号都将对广告发布者处以10万元的罚款。奉贤区市场监管局很快找上了门,正当公司准备认罚时,市场监管局的工作人员却表示,此行的目的不是来罚款的,而是来“上课”的,指导他们以后在电商平台上发布信息,要注意哪些地方不能犯错,专业用语应当如何规范表述。

面对意料之外的“温柔执法”,企业非常感动,不仅积极配合整改纠正错误,更是自发进行梳理,杜绝这种情况再次发生。监管部门没有一罚了之,效果反而更加理想。“明确首犯不罚,要给予企业容错空间。”奉贤区市场监管局负责人表示,“放”不是放任不管,在维护法律严肃性和宽容审慎之间,服务是检验“放”和“管”的唯一标准,好的服务在企业与监管部门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合理的“放”,最终促成了更优质的“管”。

目前,上海已经出台了14份清单,覆盖了市场监管、交通运输、水务等10个领域。据不完全统计,自2019年3月15日上海首份清单实施,至2022年8月14日,本市已适用清单对五千余家企业的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如果以单行法罚则的最低罚款金额来计算,减免的罚款金额超过5.95亿元。而这不仅仅是一笔经济账,让许多企业更担心的,是一旦受到行政处罚,就会在商誉上留下污点,负面信息将不利于未来的发展。特别是在疫情期间经营本就不易,因此上海这一政策,收获了企业的如潮好评,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逆势发展的信心。

14份清单的出台,对于基层执法部门而言也是一种有力支持。以往他们也经常会遭遇两难,明明知道企业是无心之过,内心非常同情并希望能够帮助他们减少损失,但手中缺乏可以变通的依据,处罚于心不忍,不罚又是失职。清单的出现,让他们可以更加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在情、理、法之间做出最优选择。一位执法人员表示,处罚从来不是他们工作的目的,帮助企业纠正错误,排除潜在的隐患,规范经营发展壮大,才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当然,轻微违法不予行政处罚,并不代表企业的任何违法都可以被容错。不予行政处罚仅适用于符合法定不予行政处罚制度的违法行为,要同时满足已经及时改正、危害后果轻微(或没有危害后果)等一系列法定条件。如何掌握这一尺度,清单的发布为此提供了相关标准依据,但依旧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精细化治理能力,其背后是更高标准的要求与担当。

从“一罚了之”到“小错不罚”,体现了上海优化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的决心与诚意。期待这样深得人心的政策能够继续发扬光大,在法律的框架下不断平衡调整“宽”与“严”的关系,为维护上海优质商业环境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李一能

编辑 | 顾莹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