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基层|从早到晚,忙人何老师安排得满满当当

“老刘,一会儿别忘了去做核酸检测。”8月14日8时30分,伴着一声响亮且中气十足的招呼声,何光亮准时来到兖州区史家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他打开房门,和往常一样开始进行日常保洁。

“忙了一辈子闲不住,能为乡亲们做点事,生活也充实。”何光亮今年73岁,是兖州区颜店镇中心小学的退休教师,也是史家村村民。

2019年,史家村建成了集文体广场、老年活动中心、乡村记忆馆于一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退休在家的何光亮自告奋勇当起了管理员,负责陈列物品的整理、报刊书籍的摆放、棋牌桌擦拭、空调管理等。

为有效激活乡村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效能,史家村坚持以“小”乡贤激活“大”治理,建立了一支含老党员、老教师、老职工等社会威望高、业余时间多、热心公益的“乡贤队伍”,义务参与公共区域的绿化维护、环境整治、文明实践活动、红白理事会管理等工作,何老师就是其中一员。9时30分,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工作告一段落,他便拿着工具去修剪绿化树木。一条街下来,何老师早已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依旧挂着笑容。

中午,何光亮刚回家喝了口水,便继续出门转悠,这一次,他的身份是卫生协管员。“发现卫生保持得好的,我们可以推荐他为示范户。”何光亮告诉记者,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常态长效,史家村建立了“一人一早一胡同”的卫生保洁责任制度,组建了由2名乡贤和9名热心群众组成的卫生协管员队伍,每人负责一条胡同的卫生保洁和管理监督。为充分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村里每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按照“谁推荐、谁负责”的原则,由11名卫生协管员推荐所负责胡同的3—5户作为环境卫生示范户,被评为示范户的,可给予一定的奖励。

15时许,何光亮来到采摘园大棚内,这是史家村坚持将“党建活力”转化为“经济动力”,按照“支部+合作社+股民”的合作经营模式,打造的“史村田缘”田园综合体。目前8个高标准大棚全部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火龙果、草莓、番茄采摘项目吸引了周边游客前来游玩。从收料买料到采摘包装,何光亮负责采摘园大棚管理。“村里还在大棚附近建造了休闲垂钓鱼塘、嬉雪乐园滑雪场,在休闲亭安装了影音设备,一到晚上,大家都变成‘麦霸’。”

在“红色引擎”领航下,凝聚着强大动力的史家村,正在把“乡村振兴”这一饱含深情的词汇,转换成生动活泼的人间烟火。

本报记者 李胜男  通讯员 束婧冉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