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婚,晚婚,不婚。你适合怎么选?

前几天,董子健和孙怡官宣了离婚。

如今,传统的早婚早育观念逐渐成为历史,晚婚晚育乃至不婚越来越普遍。作为娱乐圈内少有的早婚早育夫妻,两人23岁左右就结婚了,现在结婚五年重新恢复单身。

因此有人说,看来晚婚是必须的,因为早婚早散。——“早婚仅需要爱情夹杂着一点头昏,而晚婚需要三观彼此成就。”

但也有人认为:“早婚才是心跳,晚婚只是利益。”

那么,KY编辑们对此都有什么样的看法呢?一起来看看吧~

Nico

婚姻是件“傻人有傻福”的事

我是个有些恐惧亲密关系的人。经营关系需要面对的种种问题,对于完全享受着目前单身状态的我来说,成为了又多余又麻烦的事情——我很喜欢当下的生活、当下的自我,如果走入关系不一定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好处,为什么我还要冒这些风险?

有句话叫做“想得太清楚是结不了婚的”。曾让我深以为然。

不过我最近也有些新的感悟——被“想得太清楚”的或许不是婚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是我自己的利益。我可能有些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了,过于追求“独立”“自强”,带着120%的防备心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边界,做不到真诚地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去给另一个人看,哪怕是至亲的家人。

也许,结婚就是一件“傻人有傻福”的事情。

要获得这种“傻福”,不是说在遇见爱情的时候就要紧闭双眼、自欺欺人地奔向婚姻发展,而是指在明确知道不可能有稳赢的发展后,也愿意做个“傻人”,为了那个对的人让出自己的一部分利益,并期待着更多的幸福。

《魔发奇缘》(Tangled)里乐佩义无反顾地赖着刚认识的尤金(当时他甚至还是个带着悬赏的通缉犯)让他带自己上路去看天灯,和所有的路人分享自己的世界,最后找到了一生的爱情。回过头去看这位我最喜欢的迪士尼公主,她可能的确有些天真和稚嫩,但也正是她的直率和坦诚让全世界都愿意靠近她、喜欢她、支持她去圆梦。

我总希望自己能做出稳赢的选择,不想将就着走进婚姻,却忘了现实的局限性。当对方虽不完美但也足够好的时候,或许正是我的恐惧和计较,让我迟迟享受不到这一份“傻福”。

所以,我给恐惧亲密的自己留下了这么一个问题——邀请另一个人走入我的世界,虽然不是稳赢的,但稳赔的概率又有多大呢?

希望恐惧亲密的我也能有一天成为那个幸福的“傻人”。

纯纯

做一个不向婚姻妥协的浪漫不婚者

婚姻制度是纯粹的男权社会制度产物,它的诞生是为了约束血缘的纯正。在后来的时代发展与变化里,它才逐渐被附加上其他的属性,比如说爱情。

很奇怪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婚姻成为了爱情唯一的试金石,仿佛只要不结婚,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在“耍流氓”。(婚姻,能让亲密关系变得更坚固、稳定吗?回复“婚姻”给公众号,阅读更多关于婚姻的事实。)

在我的眼里,这是某种意义上对爱情的“强奸”。

爱情是自由又浪漫、刹那的冲动,是在炽烈又痛苦的关系中找寻真实的自我。

婚姻则是现实、是脚踏实地、是两个家庭的结合,一旦做出走进婚姻的决定,你所需要面对的事情不再是找寻自我,而是放下一部分自我,来为家庭做出贡献。

这二者是如此地不同,我不会试图在婚姻里找寻爱情的永恒,更不渴望通过婚姻来给我的爱情盖上一个“合法”的印章。

如果因为“爱情必须以结婚为前提”而无数次阻断了爱情的发生和开始,我想错过的或许会是一个又一个鲜活而又充满热烈的爱的瞬间。

贾龟龟

婚姻选择,是一个经济学行为

小时候经常在作文里用到的一则寓言故事——

一天, 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长满麦穗的田地边,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有的人遇到大的麦穗就直接摘掉了,有的人一直没有选择出最大的,快到终点的时候只好选择了一个相对大一点的。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看过这个故事,我觉得它完全可以用来解释早婚、晚婚、不婚。

早婚:对当下的对象比较满意,决定迈入婚姻。这是这则寓言的标准答案,也是国家和我妈鼓励的对待婚姻的态度,这意味着你舍弃了后面可能存在的更好选择,最重要的是你用掉了手里选择的权利。

晚婚:晚婚是在当下没有满意选择的情况下保留机会。风险就是可能一直遇不到更好的选择,还会错过相对比较优秀的选择。

不婚:不婚则是不愿意下地,不愿意要麦穗的那批人。拿我自己来说,婚姻对我来说就跟麦穗一样无用且鸡肋,我还要顶着40°高温下地绕一圈,何必呢?

虽然说大家早婚、晚婚、不婚的原因各不相同,但从结果来说,它跟摘麦穗一样,是个经济学行为。没有哪一种选择是绝对正确的,因为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一样。

Alex

“婚姻是个美好的事情,

我们不应该对美好的事情

有这么多限制”

前两天看到,「英年早婚」出现了在热搜榜榜首。大家纷纷讨论,为什么大学一毕业就结婚?不觉得很可惜吗?我:啊?不是前两天还在批判晚婚的人不负责任吗?(有种“话全被你说了”的感觉)。

这让我联想到了之前写过的「亲密范式霸权」。社会对「结不结婚」「什么时候结婚」有一个理想范本。暂且不说,是不是真的有一个确切的年龄可以定义什么是早婚,什么是晚婚。关键是,社会期待本身也一直在变,它从一开始的“先成家再立业”变成了现在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先有稳定事业再考虑结婚”。

其实我们都明白,无论是早婚还是晚婚,婚姻的复杂程度永远会超乎我们想象,但同时婚姻又是个挺简单的事。

相比之下,不婚和早婚晚婚不太相同,它更像是把婚姻直接剔除出自己的价值排序表之外了。就我个人而言,我对于婚姻没有理想化的构想和期待,也没有感受到婚姻对我来说的必要性。在我看来,婚姻就像一种离我很远的社会制度在另一个平行世界中存在着,但我似乎也不能很肯定地说我是个不婚主义者。

我的一位初中同学,大学一毕业就和同班同学结婚了。我一直觉得,婚姻在她人生的价值排序里绝对可以排到top2的位置。婚礼结束之后,她和我说:“像结婚这种大事,我觉得凭我的智商,一次就能结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我还是想和他结婚,因为我想早点体会婚姻到底是怎么回事。”

即使作为一个并不向往婚姻的人,我依然觉得这是一个很棒的婚姻观。

Chris

“我在等,世上唯一契合灵魂”

我从8岁开始幻想自己穿上婚纱的样子,也在生日许愿,希望自己能在法定结婚年龄那天,和最爱的人领证(虽然这个愿望并没有实现)。

长大后,我依然期待结婚。但在这个时代,我对婚姻的向往和憧憬,反而成为了一种“另类”。

不得不说,人们结婚的年龄的确越来越大了。我奶奶20岁结婚,妈妈23岁结婚,而我23岁的时候,同龄人中没有一个结婚的。

对许多人来说,晚婚无疑是件好事——两个人完成了学业、有了稳定的工作,一定的经济独立性,达到了某种成熟的水平,这为一段好的婚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因此,人们会倾向于觉得,早婚的人太年轻、不成熟,容易在感情中挣扎,似乎更有可能离婚。

然而,研究发现早婚和晚婚在关系稳定度、离婚倾向方面没有显著差异(State of Our Unions, 2022)。早婚和晚婚有相当水平的幸福感和性满意度(有时候甚至早婚的还略高)。早婚,也可以成为伴侣共同建立有意义生活的坚实基石。

总之,结婚的时间点,并不是一段幸福婚姻的决定性因素——更重要的一定是,那个结婚的人。

草芽君

婚姻不该是个默认选项,

不婚者也值得“份子钱”

最近几年,身边的朋友越来越多都结婚了。每逢朋友结婚,我很开心,但我的钱包不太开心。

一位朋友安慰我,“等你结婚的时候,份子钱就能千金散尽还复来了。”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扎心的问题:如果一直不结婚,那份子钱岂不是一辈子都收不回了?(是的,没错。)

我们真的都会结婚吗?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近年来我国各类群体的初婚年龄在加速推迟中,但是终身不婚率却依然很低。

尽管当代年轻人晚婚的现象早已经不新鲜了,但“你终有一天会结婚(要回份子钱)”仍然是社会的一个默认模式,甚至形成了一个隐形的鄙视链:早婚>晚婚>不婚。

在这样的鄙视链下,不婚者,被默认成为是“找不到另一半”或是“等待着要结婚”的人,这建构出了一种莫须有的缺失感和恐惧感,仿佛只要未婚,就还处在一种“未成年”的、“发育不成熟”的状态。

但事实上,很多不婚者是心理发展完善,且能够真正享受独身的人。Ta们不需要用婚姻作为对抗自身孤独的挡箭牌,有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能力,完全是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择了不婚。自主选择的不婚者,值得被尊重,更值得收到祝福ta们的“份子钱”。

淼淼

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时机

其实在我看来,早婚,晚婚还是不婚,都只是在婚姻这件事发生(或者不发生)后的一个标签。如果碰到了合适的人,对方让你觉得,和ta会比你独自一人时更快乐、过得更好,那么婚姻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当你考虑要结婚的时候,不妨像罗素所说的那样问问自己这个问题,“我能和这个人聊天到老吗?”,其他的事都是次要的,因为交流才会是你们生活的常态。

关于是否结婚这件事,我还是觉得可以保留一个开放的可能性。有的时候,限制我们的恰恰是我们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不婚”似乎也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种潮流,但是我们未必需要把它当作一种枷锁往自己身上套。与其决定不结婚,不如把它作为一种当下还不想结婚的状态。

但是无论早婚、晚婚,还是不婚,关键还是无论结婚早晚,是否结婚,你都要像自己的伴侣那样善待自己。

无论我们有没有找到那个人,爱自己才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晚安~

References:

Lucas, R. E., Clark, A. E., Georgellis, Y., & Diener, E. (2003). Reexamining adaptation and the set point model of happiness: reactions to changes in marital statu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3), 527.

陈卫 & 张凤飞.(2022).中国人口的初婚推迟趋势与特征. 人口研究(04),14-26.

http://nationalmarriageproject.org/blog/media-coverage/late-marriage-and-its-consequences/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