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坚守,大山里来的瑶族“好媳妇”守出一个小康之家

“别看小韦是外地来的,可是本地媳妇吃不了的苦,她都吃了。这19年,她做工、料理家庭,还要照料身体多病的老公公,把一个贫寒之家带进了殷实的小康人家行列,真的不容易呢。”昨天上午,在扬州市邗江区甘泉街道长塘村韦冬梅家,村民们这样评价他们眼中的“好媳妇”。

大山深处相识,开始一段难忘的“乡村爱情”

今年45岁的韦冬梅,老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的大山深处,是当地瑶民。2000年的春天,她和丈夫时久康相识。时久康当时在甘泉驻那里的一个设备安装工程队进行设备安装。韦冬梅去工地做饭洗衣打杂,有了与他单独相处的机会。“他个头高,人长得帅,比较健谈,待人也好和气,一来二去,我们就相识相恋了。”

当她把这段感情告诉自己母亲时,却遭到老人的竭力反对。因为母亲听工地上的人说,小伙子人虽不错,但家里条件太差。韦冬梅觉得,江苏是发达地区,再差能差到哪儿去呢?当年8月,她随男友回到甘泉时,才发现他家的条件真的不是一般的差。“他家三间瓦房,没有院子,没有地坪,室内全是烂泥地,下大雨能打滑。他爸爸睡的床与锅灶相连……我一看,心里就凉了半截。”过了不长时间,她又回到广西。

或许命中注定真的有缘。2003年,时久康居然又找到那边去了。这份真情打动了韦冬梅,尽管母亲仍然反对这门婚事,但韦冬梅铁了心要跟他回家。当年,他们结了婚。

照料老人多年,她是村民们公认的“好媳妇”

小时的父亲平时靠打零工生活,年纪大了,渐渐挑砖头打混凝土之类的体力活干不动了。57岁那年,老人查出了心脏病,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2018年又发现患了癌症。

“活检结果一出来医生就说,已到了晚期,无法根治了,要我回家准备后事。老公公一生吃了不少苦,到老一天福没享,就这样让他去了,对不起老人家。我就把他转到另一家医院,终于说服医生同意化疗。“韦冬梅说,那段日子真的难熬。化疗一个疗程一星期,老人掉头发,胃口不好。丈夫在外面的工地打工,他是家里的顶梁柱,他要是回家了,家里那份虽然不算丰厚但还算稳定的收入就断了档;可是要不回来,老人瘫在床上,她一个弱女子,拖不动拉不动,怎么办?但韦冬梅咬牙坚持下来了。

在医院里,韦冬梅帮助老公公买补品、做可口的饭菜。老人躺的时间长了,她把床支起来,帮助老人翻身。老人身上的衣服破了,她就到甘泉镇上买。在老人生病卧床的日子里,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了。老人弥留之际,大小便失禁。“请不起护工,他儿子又不在身边,我只好帘子一拉替他换内衣,病友以为我是老人的女儿。”韦冬梅说。

2021年10月3日早上,老人安详离世。

她在民企打工,凭双手盖起时尚的小洋楼

一边要照料老人,一边要把日子过好。庄上不少人家都盖了二层洋楼,韦冬梅对丈夫讲:“我们不比别人缺什么,别人能盖新房,咱家也能。”时久康心里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可是,他只是工地一名电焊工,凭他的一点薪水,哪年才能盖得起二层洋楼?

韦冬梅是中专学历,刚来时不会讲扬州话,就在镇上民营企业打工。她干过仪表工,做过电脑绣花,也当过车间产品质量检验员。前前后后忙了好几年,2008年下半年,他们积攒了一点钱,又跟娘家借了一点钱,凭4万多元钱,就把楼房盖起来了。“先把楼房盖起来,装修可以缓一步。”她说。

如今,韦冬梅家早已进行了室内室外装修,建起了富丽堂皇的门楼,做了吊顶,家里平板电视、空调、时尚家具一应俱全。当年的破瓦房推了,新洋楼与当地村民房屋相比,丝毫不逊色。

韦冬梅一边擦拭装有老人遗像的镜框,一边欣慰地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代做给一代看。等我们老的时候,如果我的儿子能有这样的孝心,我肯定觉得十分高兴。”

通讯员  徐浩 承真 加芹 朱洁  扬州发布记者 高宝亮 文/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