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重庆山林火灾扑救现场:缙云山 我们都在守护你

 缙云山 我们都在守护你

  又是令人揪心的一晚。

  8月24日19:00,北碚歇马火场有1处火点、3000米火线,蔓延至璧山境内约700米,两地隔离带已贯通,正在开设新隔离带。3架直升机集群作业压制火势,云南森林消防300多人抵达北碚增援……在璧山八塘镇,短时间内,大批人员和物资集结,奋战到凌晨。

  “不用休息,我还能跑几趟!”


  “心都揪起来了,我们的缙云山,要挺住啊!”望着山上不断升起的阵阵浓烟,志愿者王玉娇眼里含着泪。上学时,她经常来缙云山玩,爱着这里的一草一木,看到现在缙云山受伤的模样,心疼极了……她是大学城一家公司的职员,下班后开车来到八塘阳龙村,做起了现场协调疏导的工作。

  “现场没有人看热闹,都是见到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立即直接做就完了!”她的永川老乡得知现场缺少头灯、数据线和充电宝后,立即在朋友圈里发起筹集,一呼百应,很快筹集到一车物资,连夜从永川运来。

  “不用休息,我没得问题!”一位已经连续一整天往返村里和山上,运送救灾物资的摩托车手,面对王玉娇劝他歇一歇的建议,摇摇头。

  “没事,不用休息,我还能跑几趟!”这位名叫陈明义的摩托车手是退伍军人,现在的工作是软件设计师,也是下班后就直奔火点而来。“打听到目前火势这里是最严重的,作为老兵,就是要去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只要需要,我就一直守在这儿”

  志愿者们从各地自发奔赴而来,每个人都不知道对方的名字。“老师”,这个重庆人对陌生人特有的尊称,就成了现场使用最多的称呼。“老师,来,喝口水!”“老师,帮我在你们群里发个信息,我们这里急需充电宝和头灯!”

  “老师,帮忙搭把手……”往往一句话还没说完,周围几个“老师”就都冲了过来。

  现场负责统计救援物资的小余说,热心市民和单位将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送来,在登记姓名时每个人都不说话,没人吭声。在征集人员上山支援时,“我可以去!”大家全都举起了手。

  志愿者里有一位佩戴着党徽的摩友,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是电视台主持人,他下班后从主城赶来,加入到运送物资的队伍,“我是有11年党龄的老党员了,有困难必须冲到前面!”

  “只要这里需要我,我就一直守在这儿!”一位姓胡的志愿者骑手从大渡口区赶过来,他是一位全职奶爸。24日中午,把四个月大的孩子哄睡着后,就立即飞奔火场。走得太匆忙,什么都没准备,连背上的背篓都是现借的。

  25日00:45,物资集中点依然灯火通明,这群人来自各行各业,有外卖小哥,有琴行老师,有厨师,但此刻,他们都是“家乡守护者”。

  “再艰难,我们都会取胜!”

  已是凌晨时分,依然还有民兵、志愿者往火场里面行进。从物资集中点到灭火现场,有数公里的山路,摩托车是主要交通工具,呛人的尘土,在摩托车灯的光束中肆意飞扬。山里植被多,温度本要凉爽一些,但越往上走,温度却越高,一股股热浪迎面扑来——山火的狰狞逐渐显现。

  这段尘土飞扬的山路,志愿者胡吉超24日当天已经来回跑了十多趟。他是一家办理签证业务公司的老板,下午下班后,骑着摩托车从渝北区赶到救灾物资集中点。接人、送物资,几乎没有停下来休息过。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

  越往上走,救灾人员越多,有民兵、消防员、城管人员……一位刚从火场撤下来的男子在木凳上躺了不到一分钟,就进入了梦乡。

  胡吉超称自己是“穿越火线式运输物资”,“每次送物资上去,看到消防员就在离火线很近的地方,油锯声一直不停,每个人都是一路小跑,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开辟出更宽的隔离带。”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他们真的是最美的逆行者,无数感谢都无法表达我的心情。那一刻也坚定了我的想法。即使再辛苦,我也必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有那么多拼尽全力、默默付出的人,即使再艰难,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在他运送物资的过程中,还帮一位消防员找到了走散的队友。辛苦了多日的消防员感激地朝他鞠了一躬,胡吉超再也忍不住泪水,也向他们深深鞠了一躬。

  25日0:15,他往山上送完一趟物资,又驾车往另外一处需要人手的山头驶去。胡吉超准备送上山的一个救援物资包上写着八个字:携手同心,共渡难关。

  “所有人都在拼了命守护这片土地,我们的缙云山一定会渡过难关!”他像是对自己说,也像是对这片美丽的山脉说。

  重庆晚报-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