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降温了,但能源紧缺会重来吗?院士解读能源转型,千万网友观看

极目新闻记者 胡勇谋

最近,

持续高温和电力紧缺问题

引发广泛关注。

84岁能源战略专家杜祥琬院士

因在一档知识节目中分享

核能技术发展和我国能源转型,

登上了热搜。

杜院士是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

也是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下一步就要研究可控核聚变,

现在正在取得进展,

被人们称为‘人造太阳’,

将会打开未来能源的大门。”

在中国科协与抖音联合推出的《科创中国·院士开讲》第二季中,杜祥琬院士分享了未来新型能源的应用前景,以及我国“双碳”目标的规划进程。

杜祥琬院士首先澄清了两个常见的认知误区。首先,能源转型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双碳”目标的制定正是为了促进经济高质量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其次,很多人对我国能源的印象是煤炭资源丰富,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少,但杜祥琬院士表示这并不准确,中部和东部地区其实还蕴含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目前,可再生能源利用不到技术可开发资源量的十分之一。

“大范围、跨省区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缓解波动性,降低储能投资,也使得源-荷的空间格局趋于合理。”杜祥琬院士说。他认为,实现“双碳”目标,需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调整能源结构,构建清洁低碳安全能源体系,推进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的协调、融合发展。此外,还需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逐步提高新能源占比,做到安全可靠,多能互补,协调规划,同时要调动各种灵活性资源,发展各种商业化应用的储能技术,这样才有可能实现新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技术创新对于能源转型同样意义很深,比如生物质资源和碳捕集技术。

作为著名应用核物理专家,杜祥琬院士还提到,核能潜力巨大,目前核能发电只占全国电力的4.9%,提升空间很大。

“我们亟需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系统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必须有更大的加速度,同时也需要保持战略定力。”杜祥琬院士这样说。

目前,杜祥琬院士的这期演讲内容在抖音等平台已吸引超过千万人次观看,关于“人造太阳”等话题在网路上引发热议。

杜祥琬院士被称为“跨界科学家”,在互动环节分享了科研“跨界”经历。他表示,自己数次科研转型的过程中,除了靠书本学习,离不开众多专家的帮助和团队的支持。如今的年轻人同样要面临不断变化的社会,也应该找到价值和方向。

“不管你怎么选择,要把人生价值和社会进步相融合,选择那些对社会有推动作用的职业和方向。”杜祥琬院士说。他还结合自身经历,回忆了自己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参与氢弹研制的往事。

当时,他刚从外国留学回国,就投身到“两弹一星”研制中,与周光召、于敏等元勋成为同事,亲历了当时的群星璀璨,这对他影响很深。

“当时这些科学家,不管是年长的年轻的,大家一个共同的想法,就是让民族振兴,把这个当成自己的责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家国情怀,使命担当。以后虽然从事一些其他的工作,也没有离开这八个字,我也觉得这八个字对你们也还是有用的。”

“两弹一星”任务实现后,杜祥琬院士从氢弹理论转型研究强激光技术,成为新型强激光研究的开创者之一。为了专注研究,他曾两度婉拒提拔。九十年代初,杜祥琬担任“863计划”激光专家组首席科学家,让我国强激光研究取得领先。

数十年后,激光制造已成为科技强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还被应用于医疗等民生领域,为老百姓造福。

新世纪以来,杜祥琬院士再次转型,研究能源转型。他在《院士开讲》中坦言,如今社会不断变化,提出了很多新问题,无论是年轻网友还是科学家,都需要不断学习,有所归属,这样才能解决焦虑。

谈到短视频科普时,杜祥琬院士表示,科学家也要适应新的业态和表达方式,用短视频等年轻人感兴趣的方式来做知识普及。

“如今融媒体发展迅速,要借助各种各样的形式普及科学知识,特别是年轻人比较喜欢的表达方式,也包括短视频在内。”

据了解,《院士开讲》第二季已在抖音、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上线,观看人次超3000万。

除杜祥琬外,还有龙乐豪、王玉明、汪懋华等多位重量级院士参与。用户可在上述平台搜索“院士开讲”,观看完整内容。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