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4年江西作家再获鲁迅文学奖,江子接受江南都市报记者采访,他说——“这是江西文学蓬勃发展有力证明”

“江西文学经过24年的发展,火候已经到了。如果这次不是我获得鲁迅文学奖,也会有别的江西作家去拿下它。”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于8月25日揭晓,江西作家曾清生(笔名江子)凭散文集《回乡记》荣获散文杂文奖。这是继1998年江西作家陈世旭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后,时隔24年江西作家再次获此殊荣,也是江西散文作品首次获得鲁迅文学奖。8月26日上午,从家乡吉水赶回南昌的江子接受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获奖,不是他个人的成功,而是江西文学这些年不断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

江子散文集《回乡记》

《回乡记》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

江子系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其散文集《回乡记》于2021年12月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回乡记》不仅是一部中国乡村人物志,也是一部中国乡村信史。《回乡记》以江西吉水赣江以西区域的历史与现实的记忆为基准,全面记录了新时期环境下的农村发展进程,传统与现代、异乡与故乡、出走与回归、新乡贤的情感和命运等多层的农村地域文化尽现眼前,从而展现了一个叫下陇洲的小小村落及其所属的赣江以西地区在历史的进程中所担负的喜与乐、爱与愁、进步与落后等农民问题。

大约在5年前,《高考记》在《北京文学》上发表,它是《回乡记》里刊发的第一篇文章,从而拉开了江子创作这本书的序幕。江子在家乡农村待过很多年,离开后也一直与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乡村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的乡村是静的、缓慢的,现在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度越来越高,在这个时候来审视乡村是非常有意味的。”

书中的《临渊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曾出过68个进士的古村里,有一个人在20多年前不见了,当别人认为他或许死了的时候,他突然在遥远的异乡被人看见,之后又不见了。江子说,书中描写的这个人是他最为牵挂的,这种消失的人在乡村有很多,希望他们若干年之后都能回来,以肉身或者以灵魂踏上回家的路。“乡村面临着被这个时代裹挟的境地,走出乡村的很多人没有准备好,他们中有人成功,有人却不知下落,每个人在我心里,都需要关怀。”

《回乡记》里描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有原型,这缘于散文对真实性有非常严格的要求。江子坦言:“大家都说散文是割血割脉的工作,血流尽了,文章就写完了,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的心血以及心智的反应,所以我必须要保证文章的真实性。”

江子接受江南都市报记者采访

再写乡村要运用现代文学观念

江子认为,每个人都带有时代记忆的密码,每个人也像一个熔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田园将芜——后乡村时代纪事》是江子第一部书写乡村的作品,当时他主要从社会学层面来解剖乡村。多年后再写《回乡记》,江子从文化的角度来解释和审视时代下的乡村变化,哪些在消失、哪些在挣扎,其中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例如,江子小时候曾习武,因为过去他的家乡每年春节都有练武的习俗,于是他在《练武记》里讲述这项民俗是怎么丢失的,后来又怎样以非遗的方式重新回归。

江子希望通过《回乡记》让更多人关注乡村,关注曾无比璀璨的乡村文明、农耕文明。他也一直在思考当下的乡村该怎样融入现代文明,让乡村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

中国文坛有乡村书写的传统,曾出过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诸多名家巨作,散文创作中也同样有很多人涉及。江子表示,《回乡记》如果像很多同行的散文那样去写,肯定是不够的,“我觉得应该要写得更加深入,思考更加新锐,用现代文学观念来创作”。近4年间,江子出版了两本书,他选送《回乡记》去参评鲁迅文学奖,也正是为了接续中国的乡村书写传统,“我觉得它有一点意味”。

下一本书写什么不会因为获奖而改变

江子接受采访时,他刚刚从老家吉水匆匆赶来南昌,汗流浃背,整件衣服都湿透了。他说话声音沙哑,因为从25日下午鲁迅文学奖名单公布后,他就不停接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电话,直到深夜,嗓子都哑了。

时隔24年,江西作家又一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对江西文坛来说是一件盛事。江子告诉记者,等待这么多年,是江西该拿奖的时候到了。“我经历了这些年江西文学的发展,了解江西作家,也细读过中国当下那些热门作家的作品,我个人认为江西应该拿奖了,只是没想到这件事如今是由我来完成的。”

江子告诉记者,江西有阿袁、温艳霞、陈蔚文、樊建军、文非、王云等一批小说家在全国处于顶尖位置,他们创作的作品,在专业媒体上引起过很多惊叹,水平不逊于前两届鲁迅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散文方面,李晓军、范晓波、傅菲、陈文等一批江西散文家不仅群体庞大且水平高。江子曾统计,《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两本刊物在去年第11期就转载了25名江西作家的作品,《人民文学》杂志去年刊登江西作家的散文作品有7篇。“其他省没有一个能有这样的成绩。”除了鲁迅文学奖,江西作家此前将骏马奖、三毛散文奖等诸多散文奖项一一收割。

获得鲁迅文学奖,对江子写作生涯来说可能有一定意义,但他写作的内部结构不会发生变化。“我创作有自己的路数,18岁开始写作,一直热爱创作,每年保持着一定的发表量、一定的创作量,匀速地写作,下一本书写什么不会因为获奖而改变。”

下一本书,江子关注的是吉安明代历史人物。“疫情期间,我一直在读明史,这些年也买了很多相关书籍。”他认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写这样一本书来梳理历史的脉络,在鼓舞自己的同时,可以让更多人从江西的历史人物身上学到东西、获取能量。

江子说,他喜欢系列写作,目光也永远会放在故乡这片热土上。“故乡是写不尽的,它会给写作者带来巨大能量,乡音、民俗、历史、风物、水土都有着特殊的密码。”同时他认为,“故乡是一个变化的词,我的村庄是我的故乡,吉安是我的故乡,景德镇是我的文化故乡。”

对于未来的写作,江子说他的“小目标”是写几本中国文坛没有的书,“它们特别好玩,特别有能量,特别有新的发现,最终把自己给写空,把我的才华施展完,我就没有遗憾了。”

来源:江南都市报全媒体记者段萍

值班编辑:江语

值班审核:范俊杰

值班编委:朱晓晖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