缙云山53小时:一条10公里隔离带的诞生

8月26日,肆虐了五六天的重庆北碚区缙云山大火,在各级党委政府、消防、武警、社会各界的同心奋战下被扑灭。

回想起阻击山火、守护缙云山、沿着山脊挖出近10公里百米宽隔离带的一幕,中铁十四局重庆区域总经理刘京增觉得这一切仍然历历在目。“当时调动了40多台挖掘机和200多名员工,说不危险那是假的,但我们不能愧对北碚区对我们的重托,更不能愧对我们央企肩负的社会责任,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守住缙云山,这是企业责任,也是个人情感!”

阻击山火,陡峭山路开挖近10公里隔离带

一条沿着山脊挖出的隔离带,和守护在隔离带的“人墙”,共同阻击了山火的蔓延。

“中铁十四局集团于8月22日开始上山参与救灾,23日下午3点按照北碚区防火指挥部的紧急安排,开始隔离带施工,25日下午6点完成任务,当时,因为时间紧迫,既没有图纸,更没有交底,北碚区防火指挥部在现场临时拟订方案,从北碚缙云山脚下挖到山上,再翻越山脊,挖到璧山一端,宽度100米,总长约10公里。”看起来只是短短几天时间,对刘京增和他的同事们来说却是经历了一场高难度的挑战。

他回忆道,当时在23日7:00接到北碚区的紧急求援,说急需一支战斗力强、组织力强的队伍,来建一条山上的隔离带隔断山火,防止火势继续蔓延。一开始选了3个阻断山火的地点,然而快到达时,却发现山火即将蔓延到这里,十分危险,只能临时改变阻击山火的地点。北碚区指挥部将最后的防线设在了一个叫做“挖断坟”的地点。

当时,在中铁十四局集团重庆区域总部的统筹安排下,集团公司下属五公司以及四公司、大盾构公司、隧道公司的在渝项目部人员迅速集结,向最新的阻火点进军。

山路狭窄,他们步行了一两个小时才到达了指定地点,开始在山上开挖隔离带,隔离带两侧都是悬崖峭壁;山势陡峻,从山下到山上高差500多米,整体坡度在60度以上,局部山坡甚至达到70度,已是机械作业的极限坡度。

高温似火,八月的重庆已连续一个月气温在40摄氏度以上,多次创下全国纪录,当时地表气温更是高达45摄氏度以上,现场救援人员均是挥汗如雨,承受着极限高温对人体的考验。

时间紧迫,从接到命令开始,山火距离隔离带仅仅2公里,远处的黑烟在不断向他们逼近,救火的直升机一趟一趟在天空急速飞行,微信群里“大火逼近”的提示在不断催促着他们,留给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交通困难,20多台设备、几百人在山上作业,所需的物资和补给需要完全靠人力肩扛手挑,克服坡陡、路险、高温、路长、尘土等一系列考验,从山下徒步运送到山上。这所有的一切,完全都是使命使然、责任使然、担当使然。

摩托车上不去的地方,救援物资只能靠人力往上背,单程一个小时,爬上去要歇10多次。中铁十四局重庆科学城项目部经理郭剑今年44岁,爬了3次山之后,腿肚子抽筋了。项目书记赵庆红和他一直坚守在山上,三天两夜没下火线,困得撑不住了就半蹲半躺在挖掘机的支撑台上,打个盹眯一会。而同为山东员工的杨遵磊最年轻,他一天之内上上下下爬了4趟,给大家送食品、饮水、充电宝、头灯。

深情厚爱,从开始施工到胜利完工,他们的心头总是萦绕着一种复杂的情愫,这里面既有企业的使命在身,又有重庆缙云情怀;既有对缙云山的担心和热爱,又有看在眼里的社会各界对缙云山的关心和厚爱。

当时,山火距离这里只有两公里,如果不能在山火到来前挖出这条隔离带,那么缙云山将面临被山火肆虐的风险。但是,在陡峭的山脊上挖百米宽的隔离带,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从当天下午1点到4点,刘京增组织协调中铁十四局在附近施工的单位,迅速调集了20多辆挖掘机投入战斗。

时间就是生命线。然而山体岩石坚硬,挖掘机挖不动,他们又调来了破碎锤,先将山体进行爆破,再用挖掘机开挖。当天晚上,刘京增和北碚区政府的人员在山顶的“孤岛”上,想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五公司项目经理柴仁旺、郭剑等,也一直在山顶带着挖掘机坚守。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山火也越来越近。“就算用人工砍树,也得把隔离带挖出来!”从23日下午1点到25日下午6点,历时53小时,一条通往山顶的隔离带终于顺利抢建成功,为有效阻止山火的蔓延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守护缙云山,有企业责任也有个人情感

刘京增是山东临沂人,但说起缙云山,他满怀感情,“我从2003年来到北碚区工作,2004年起全家都生活在北碚。山东是我的家乡,重庆也是我的家乡,缙云山是北碚的后花园,我们经常去,无论出于企业责任还是个人感情,都要守住这座山。”

狭义的缙云山特指缙云山脉位于北碚境内嘉陵江温塘峡南岸的一段,地涉北碚澄江、北温泉、歇马和璧山八塘,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狮子峰、香炉峰等九峰,以其景色幽美、人文丰厚又有“小峨眉”之称,深受当地人们喜爱。

说起当时的一幕,刘京增说,能看出大家对这座山的感情,隔离带挖出后,所有的人都连成了一道人墙,无论用水喷还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扑灭,都不允许山火再向前一步,大家誓死守护缙云山。

“在山上灭火时,我们还真的没渴着,不断有志愿者送来物资,送来饭菜,送来冰镇的水,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重庆人民的情义。”

“非常之时必有非常之人,非常之事见证非常之情。你们冒着风险逆行而上,义无反顾投入灭火救灾歼灭战;你们顶着酷暑夜以继日,争分夺秒开辟绿色生命通道;你们冲锋在前、无私无畏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和家国情怀,体现了十四局人‘姓党为民,能打胜仗’的政治担当和过硬作风,彰显了新时代中央企业的责任担当。”在中铁十四局集团发去的慰问信中,有对逢山开路的“孤勇者”最好的诠释。

北碚区文旅局主任胡一珊写下了一首诗《我要你回来!》,写给缙云山。这首诗饱含深情,也被大家收藏。他们说,这首诗表达了大家的心声: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害怕光,

以至于也害怕了朝霞和落辉。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渴求雨,

于是,祈求闪电、雷鸣、狂风暴雨。

我从来没有过这样地,

望向你的心,摇摇欲坠地颤栗。

这是一座城的心情

一座城的人,为一座山

夜不能寝

缙云山,

这整座城市的深情,

你可已领受?

………

缙云山,你要回来!

来灭掉我眼里的火焰,

融化担忧和不安;

来赋满城情谊,还满城祈念;

来守住,你7000万年前种下的因,

和经世流年发下的愿。

新黄河记者:柴颖颖 编辑:吕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