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两山理论” 三岔镇开启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湖北恩施州在绿色崛起的道路上,上演着一幕又一幕的“山乡巨变”。作为恩施州城的“后花园”“菜篮子”,三岔镇依托区位优势、苗族特色文化基础和湿地资源,因地制宜,编制“一寨三园三基地”总体规划,探索建立了区域联动共建、村民联动共治、产业联动共享的乡村振兴建设模式,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探索机制创新,实现产业振兴

乡村振兴怎么干?美丽乡村怎么建?绿色发展之路怎么走?三岔镇在莲花池村试点先行。

“怕又要搞花架子哦。”

“你们要搞就搞,反正别扯上我……”

在莲花池村的群众会上,村民们听说自己所在的村子被纳入试点建设,起初并没有太多支持的声音。

关键时刻,村里的老党员王桃际率先垂范。王桃际利用自身群众基础好、有威望的优势,积极动员左邻右舍加入到乡村试点建设中来。

人心齐,泰山移,干部带头、党员引领、群众参与。村“尖刀班”采取“白+黑”模式,白天入组入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组织施工队踏勘现场、制定方案,晚上召开屋场会,与群众拉家常、摆道理,耐心宣讲政策,答疑解惑。

“党员干部都带了头,这么辛苦为村里搞建设,我们也不能落了后。”村民们纷纷加入建设大军,你搬砖清沟,我搞好后勤服务,干群齐心,一个月时间便完成了莲花池组公路硬化1.5公里,公路黑色化2.5公里,修建300米景观花台,改造沟渠3公里。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指导下,试点先行的莲花池村建设新型建材产业园1座,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厂房正在抓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投产,预计年产值达1亿元;新建有机茶园420亩,培育富硒、有机的高端茶叶原材料供应基地,强化茶叶产业竞争力;培育城郊亲子旅游和康养产业,先后带动新建以农耕文化、手工艺术为主题的城郊亲子拓展基地2家,在建2家。

随着村内产业振兴的逐步落实,为莲花池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有效实现致富增收,切实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坚持党建引领,完善治理格局

莲花池村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恩施市审计局驻村工作队和在村党员为骨干,先后成立莲花池村“嗯嘎孃”妇女协会、养老互助中心等2个基层自治组织,吸纳村内妇女、老年人参与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建设质量监督、治安巡防、矛盾纠纷化解、农闲文艺汇演等基层治理事项,激发基层自治内生活力。

在“嗯嘎孃”妇女协会成立之初,同步配套村民积分制管理制度建设,建立村民“行为银行”和积分超市,实行月度评比、季度兑现积分的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形成了基层组织有效强化,村级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不断完善的有利形势,增强了群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参与率、满意度和获得感,乡村振兴建设群众基础进一步夯实,村民和乡贤积极参加村内公益建设,先后捐建绿化带200米,无偿让出用于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20亩,自发整治环境卫生乱点17处,义务参与微景观节点打造15处50余人次。

开拓发展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三岔镇已连续6年举行“土豆花儿开”文旅推介活动,活动以“花开苗寨‘硒客’来”为主题,将会场设在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莲花池村“莲花苗寨”,让小土豆与苗族文化碰撞,开拓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助力乡村振兴。

三岔镇紧抓马铃薯主粮化机遇,积极争创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着力“提升品质、擦亮品牌”,走“科技兴薯”之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推广“农机+农艺”种植经验,发展马铃薯标准化、机械化种植,全镇常年稳定马铃薯种植面积4万余亩,拥有种植专业合作社4家、种植大户千余家,引进精深加工企业2家,马铃薯产业已成为总产值突破亿元,链接群众七千余户的富民产业。

“三岔马铃薯”品牌日渐响亮,昔日的“土果果”变身今日的“金豆豆”,正迎来由“脱贫薯”向“振兴薯”的华丽转身。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打造最美后花园

三岔镇坚持文化为旅游赋“魂”的理念,吸纳全镇九佬十八匠等传统手工艺匠人和傩戏传统文艺传承人等,打造三岔镇传统文化圈,为乡村旅游丰富文化内涵,实现文化振兴。目前仅莲花池村就修复苗族特色民居38座,打造美丽庭院57家,带动农户利用闲置资源开办农家乐8家、特色民宿15家,成立文化工作室2家。

以“一处美”引领“处处美”,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打造“一寨一线三园三基地”,建设“一户一景”美丽庭院。一幅乡村“富春山居图”渐渐浮现,山水特色生态田园和乡村旅游目的地正在建成。三岔镇走出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作者:唐恩鹤 唐丽莎

编辑:公长生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