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清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出土良渚时期完整人骨

浙江新闻客户端共享联盟德清站 沈烨冰 房浩康 记者 孟琳

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是迄今为止长江下游地区发现的良渚时期最大的制玉作坊遗址群。继4月份开挖出十余根疑似良渚时期用作土台边坡护岸的古木桩后,近日,位于德清县雷甸镇杨墩村的中初鸣制玉作坊遗址群小桥头遗址点考古发掘现场,出土了保存较为完好的良渚时期人骨。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目前,良渚时期的墓葬中人骨保存较为完好的比较少见。”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初鸣遗址现场负责人朱叶菲对此十分惊喜。她介绍,该墓葬长宽分别约为170厘米和70厘米,根据人骨的牙齿和骨盆形态,考古人员判断这是一副成年人的骨架。

“墓葬中的随葬品只有一个陶豆和陶鼎,这都是良渚时期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朱叶菲说,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一座较为低级的墓葬,该人骨的身份可能是制玉作坊的工匠。“保存完整的人骨对我们后期体质人类学领域的一些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方便博物馆做展示,让大众对良渚时期的人类基本体格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早在2017年9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就发现和确认了此处的中初鸣良渚文化制玉作坊遗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德清博物馆对当地进行了大规模系统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和确认了多处遗址点。每处遗址点均有玉料出土,研究人员判断,在良渚文化时期,这里是一处大规模制玉作坊遗址群,而遗址群的总面积为100万平方米。在此前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已经出土了3000多件良渚时期的文物,其中以玉器和陶器为主。该遗址出土的玉器以玉锥形器、管等小件玉器居多,对研究良渚文化时期玉器的生产模式和玉料的来源、运输、分配、消费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遗址的重要性,该项目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三五”重大专项课题“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从崧泽到良渚”,曾获得“2018年度浙江重要考古发现”,并入围“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今年又获“新时代浙江考古重要发现”和“我喜欢的浙江考古重要发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