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长治非遗:项目有保护 传承有秩序

山西省长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上党堆锦、布艺黎侯虎、襄垣鼓书等众多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非遗项目。近年来,该市在非遗项目保护、有序传承、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和探索,推动了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山西省工艺美术大师任现林正在创作八义窑彩瓷 王文华 摄

衔接生活

在长治市襄垣县东湖公园,一座座临湖而建的小木屋被打造成非遗传习馆、文化创意馆、美术馆、地方文献馆等,每到节假日,学生、市民纷纷来此学习、休闲。襄垣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张中华介绍,襄垣县希望在此打造一个集非遗传习展演、文创产品研发、游客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

在非遗传习馆,游客可以感受襄垣鼓书、襄垣炕围画等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襄垣鼓书的表演者们自编自演、边弹边唱,歌颂美好生活。一代代艺人通过口口相传,让这一传统曲艺形式传承发展了百年之久。目前,襄垣鼓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张中华介绍,襄垣鼓书如今有20多个表演者,平均年龄60多岁,每天轮班在传习馆表演。

襄垣县还建立了全省首家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并在镇、村两级设立各具特色的非遗展示室,建设了王村镇、虒亭镇等10个乡村文化记忆馆。

在长治市上党区丽都明珠酒店楼外楼文化餐厅非遗小剧场,一到晚上,上党梆子、潞安大鼓、干板秧歌等非遗项目就轮番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党梆子代表性绝技“耍牙”传承人张书堂是小剧场的常驻表演者,64岁的他已口含“獠牙”表演了30多年。长治市文化和旅游局非遗科主任科员吴军说:“通过非遗小剧场这一平台,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这个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

郭永兰和丈夫申志安是潞安大鼓的表演者,每天在小剧场表演,收入稳定。更令他们高兴的是,有观众看了表演后对潞安大鼓产生了兴趣,开始跟着他们学习。截至目前,非遗小剧场已进行非遗项目演出2000余场,观众达15万余人次。

山西大学文学院院长郑伟认为,只有激活并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实现与现代生活的无缝衔接,才是对其最好的抢救和保护。

守正创新

长治的非遗项目在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保护、连接社会生活生产性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自盛李记堆锦博物馆是李卫东自筹资金建立的,1000多平方米的展馆内收藏有500余件(套)明清以来的堆花作品和画稿,凝聚着一代代堆花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李卫东说:“博物馆自去年9月开馆以来一直免费开放,就是想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古老珍贵的传统技艺。”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襄子老粗布织造技艺传承人赵志清,在政府支持下,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走上了原生态纯手工家纺生产之路,对襄子老粗布传统手工技艺进行生产性保护,并带动周边县市3000余位农村妇女靠织布增收致富。

长子响铜乐器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素有“千锤打锣,一锤定音”之说。玖兴炉响铜乐器厂闫改好是这一项目的传承人,自17岁开始跟舅舅学艺,45年初心不改,一直致力于技艺的传承与创新。闫改好改造了炼铜炉,实现了炉温从不好控制变为基本恒温;将现代锻打、测量和抛光设备引入制作工艺中,让产品的精密度大大提高。“乐器制作虽有机械辅助,但大部分活儿还得人工完成,比方说,定音这种技术活儿。”闫改好说。

山西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侯姝慧认为,加入科技力量是为了让工艺更好,要鼓励推动传统工艺与科技创新的逐步融合,拓展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

在八义窑传统瓷窑烧制作坊,50多岁的张世太、张旭升正在相互配合完成一件梅瓶的拉坯。据了解,两人从事这项工作已30多年了。如今,八义窑已建成了非遗产业聚集区,周边三个村合并后依托八义窑彩瓷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田静波认为,正因为有了大批老匠人们的坚守,才让更多的技艺得到了传承。

传承不懈

闫改好介绍,由于响铜乐器制作的习艺周期长,体力劳动强度大,现在年轻人多已不愿学习。

“如果年轻人不感兴趣,传统工艺将无法传承。”闫改好说,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响铜乐器制作,他为员工提供免费午餐、每月发放交通补助。同时,开发文创产品,探索铜乐器+养生、理疗的发展模式。“从2006年至今,我已经培养了60多名传承人。”闫改好说,他希望把年轻人培养成手艺精湛的匠人,实现传统文化和技艺薪火相传。

长治八义窑聘请专家学者组建专家智囊团、学术团队,建立了技术创新中心和实验室,坚持走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同步发展之路;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研究生、大学生实践和研发基地,中小学研学教育基地;每年组织员工到外地学习、进高校培训,鼓励扶持年轻人参加技能大赛等,培育了任现林等一批年轻的技术人才,为八义窑捧回20多项大奖,积累了产业发展后劲和人才实力。

吴军介绍,长治市积极推动沁源秧歌、上党落子等项目传承人走进中学校园进行传承教学,在长治市文化艺术学校开办了为期3年的襄垣秧歌培训班,培养学员200多名。上党区非遗小剧场的设立,不仅实现了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更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作者:王文华;编辑:杨硕)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