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引才育才留才,强化发展支撑

 “人能尽才则百事兴”,

人才是发展的根基,

人才的流动为地方经济、

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自先行区创建工作开展以来,

东兴区委区政府始终把

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

围绕“引才、育才、留才”这根“全链条”,

从引进人才到落地成果,

与人才保持紧密联系,

释放人才红利,

为东兴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

完善引才机制 让人才“引得来”

“要全力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齐头并进推进‘五类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优势更好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东兴区召开2022年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区委书记康厚林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引才是前提,人才引进要有力度。在“归雁青春梦,‘兴’浪正当时——在外学子内江行”主题活动上,现场一大学生告诉记者,“我们参观了服务外包产业园和郭北天冬产业园,这次活动后对东兴区了解更进一步,这里的产业很具发展前景,想留在东兴,扎根这里,为东兴区的发展作贡献。”

目前,东兴区正依托多种平台,扩大宣传效应以吸引人才。现有40余个创新平台与2个省市级大学生创业基地,新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和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各1个,柔性引进67名高层次人士担任“特聘专家”“引才大使”“招商顾问”,招引高新技术企业22家、专精特新企业6家,吸纳各类人才1000余名。

创新育才模式 让人才“干得好”

育才是基础,人才引进要有深度。东兴区提供平台聚集,引才并充分利用这些人才的同时,也注重培育本土人才。

“村民们头痛的‘难事’,就是我惦记的‘家事’。”“衡量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坐在电脑桌前码了多少字,还有脚上沾了多少泥……”在东兴区,有这样一群年轻人才,他们深入基层,围绕基层治理、疫情防控、乡村振兴等工作,用青春书写使命担当,在广袤农村大地挥洒青春、展示风采,他们有着共同的名字——到村任职选调生,是东兴区年轻干部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内坚持‘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用好外来人才、盘活本土人才。”通过组织省农科院园艺所、内江市农科院、区农业农村局各类专家,结合“人才五进”“科技下乡”等活动,先后举办科级公务员任职培训班、中青年干部培训班、选调生专题培训班、中医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研修班等培训班50余场次,培训年轻干部1400余名。

除此之外,东兴区推进合作化培育人才,开展人才“订单式”培养,与西南大学、重庆文理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23所院所签订合作协议,定向培养中医药大健康、服务外包、新材料等产业领军人才。以天冬产业为例,东兴区已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20余家知名中药材院所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与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天府创新领军人才罗霞及其团队合作,进行天冬日化产品开发;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陈仕林院士团队合作,开展内江天冬道地性和经典名方研究……瞄准产业发展,东兴区不断找准产才融合“发力点”。

推进留才服务 让人才“留得住”

留才是关键,人才引进要有温度。“自从住进人才公寓,我觉得我在内江有家了,归属感越来越强!”通过内江市“甜城英才”引进的梁思雨告诉记者,去年9月她来到东兴区工作不久便住进人才公寓,这里环境宜人,设施完善,沙发、冰箱、智能电视、全自动洗衣机、无线网络等一应俱全,舒适的生活环境洋溢着家的温馨。

东兴区从政策上给予优待,力所能及解决人才实际困难,探索建立更灵活的人才激励机制,让人才既引得来,也留得住。为此,东兴区专设2000万元人才专项资金,打造拎包入住“人才公寓”300套,为500余名高精尖人才解决“安居”问题;出台大学生创业就业八条措施,建成“青年人才驿站”,东兴区就业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将提供7天免费住宿;建成“人才之家”50个,推行“人才贷”“人才保”等金融产品,为各类人才提供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免费体检等便捷服务。

东兴区提升服务质量、

推动良好氛围、构建激励机制,

用心用情用力多方位留住人才。

通过创新引才方式、

构建育才体系、优化留才环境,

从“引凤来栖”到“引凤长栖”,

使人才充满

获得感、归属感和幸福感,

为东兴区

高质量发展注入鲜活力量。

【东兴融媒  邱畹棱  黄小杨】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