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脸可就餐线上领津贴 武侯养老服务很“智慧”

8月26日中午,72岁的汪大爷走近成都市武侯区红牌楼街道龙腾社区长寿食坊的窗口,摘下口罩,对准镜头,人脸识别系统“嘀嗒”一声识别成功,姓名、套餐消费及余额在智慧显示屏上一目了然。“不用现金,刷脸就可以吃饭,相当先进!”汪大爷对食坊“刷脸”用餐服务非常满意。

旋即,服务员递上汪大爷选择的A餐,色泽诱人的红烧羊杂和青笋炒肉套餐,两荤一素搭配一份汤。当天,除口味偏重的A餐,社区长寿食坊也有较为清淡的B餐可供选择,糖尿病人、高血压患者还有特殊食谱。“每天菜式不同,米、油都是大品牌,厨师是从大酒店里挖来的。我们希望用更高的品质,满足不同老人的需求!”长寿食坊负责人王允靖介绍说,今年3月,新上线的助餐小程序满足了特殊长者的用餐需求。比如,患有糖尿病的这部分食客不宜吃糖,需要少用主食,多食清淡的蔬菜,但他们并不希望糖尿病餐的口感与正常餐食有太大变化。于是,我们精心研制,用木糖醇为他们制作布丁,主食部分提供糙米。在食物搭配上增加蔬菜,减少主食份量。由于比较个性化,特殊人群可以在新上线的小程序上预定。

据悉,自2013年以来武侯区便鼓励街道社区与爱心餐饮企业合作建设具有特色的长寿食坊,按照普通老人每餐3元、低保老人每餐5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只要户籍是武侯区的70岁以上居民,便可到长寿食坊享受助餐补贴。“这里的食物可以追溯源头,渠道正规,安全又美味!”居民张营霜说。

过去,为核对身份信息和补助类型,老人要带上身份证现场核验签字。碰上饭点,食堂经常排长队。“年纪大,经常忘事。”汪大爷说,以前多次走到食坊,发现忘带身份证只好折返回家。据统计,武侯区70岁以上老人有5万余人,像汪大爷一样受困扰的老人还不少。如何让助餐服务暖胃又暖心?2020年武侯区通过升级“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在助餐点应用“人脸识别”技术。社区录入老人信息,上传平台后可供辖区内签约的36家长寿坊共享,老人走到任一助餐点均可享受“刷脸助餐”服务。截至目前,到其中一家爱心企业负责的长寿食坊釆用刷脸就餐的老人约有10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区还以智能终端为纽带,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领取高龄津贴。“操作简单,我74岁的老太婆都会用!”说着,居民张营霜掏出手机,演示领取高龄津贴的验证流程——打开“颐居通”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关联的“养老助手”客户端,按照系统语音提示摇头和眨眼,高龄津贴人脸验证通过。“线上操作简单又便利,不用去社区就能领到津贴,政府为我们做了一件大好事!”老人开心地说道。

武侯区坚持传统服务方式和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实现居家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养老服务。目前,武侯区政府通过“颐居通”平台累计建立老年人信息化数据档案9万余份,全区11个街道、72个社区均已完成高龄津贴信息化管理,做到数据多跑路、老人不跑腿。“老人还可以通过客户端和热线电话,预约享受助浴、健康管理等7大类上百种的专业服务。”

华西社区传媒记者 沈悦 实习生 王卓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