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医生风采】王春霞:心中的家与国

“子欲养而亲不待。我,连您最后一面也没见到。妈妈,如果时间可以倒流,我一定多抽时间陪陪您,唠唠心里话。”半年来,这一直是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信息科副科长王春霞想对母亲说的话。

王春霞,做了近2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以下简称流调)工作,曾参与“非典”、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等多个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疫情防控经验丰富。

3月16日,王春霞随河南省援吉流调队驰援吉林。任务紧急,王春霞来不及和家人告别,带着装备直接从单位出发了。当天19时许到达长春市后,王春霞突然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姐,你在哪儿?咱妈没有了!”王春霞听到后脑袋“嗡”了一下,随即失声痛哭。

“和病毒干到底”

得知王春霞的情况后,河南省援吉流调队第一时间协调相关部门,打算让她回家奔丧,可王春霞婉拒了。

一边是疫情肆虐的“战场”亟待支援,一边是母亲猝不及防地离世。悲痛的王春霞反复思量后,抹了一把泪,决定留下与队友们并肩完成任务。她说:“家里有弟弟妹妹尽孝,我在这里为国家尽忠。这个决定,相信母亲的在天之灵也会支持。”

当天,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李波深夜打电话询问王春霞是否要回家为母送别,流着泪的王春霞给出了简单的答复:“在这关键时刻,我要和病毒干到底!”

王春霞的决定也得到家人的支持,父亲王怀栋打电话叮嘱女儿:“你是一名共产党员,现在国家需要你,你一定要完成好自己的任务。”

实际上,这已不是王春霞第一次坚守流调一线。2020年1月24日至4月中旬,近两个月时间,王春霞吃住在单位,24小时待命,参与项城市的疫情防控工作。那时,她的小儿子才一岁多。“办公室的硬板小床睡得人腰痛,我抽空和小儿子视频时,他总是哭。”王春霞回忆道。

当时,项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了4个流调小组,王春霞分在第四小组。“除了直奔现场开展面对面流调工作外,信息科每天的日常工作也不能落下。”王春霞说,那时候大家常常白班、夜班连轴转,因为只有7个人的传染病信息科,被抽走4个人去支援路段卡口等防疫岗位。那段时间,王春霞和同事们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22时,才有时间吃晚饭。

“多问一句”很关键

2022年3月18日是王春霞母亲出殡的日子。一大早,王春霞跪在前往疫情指挥部途中的雪地上,朝着家乡的方向连磕3个响头,泣不成声地哭喊:“妈,原谅我不能回去送您了······”平复情绪后,王春霞随即上岗工作。

在吉林省长春市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3楼的疫情防控指挥部会议室内,王春霞一边拨打电话询问一边记录,开始了一天的流调工作。作为小组的“主心骨”,每天的流调报告接收、信息录入、报告撰写、数据分析、疫情研判、审核上传等,哪个环节都离不开她。

“流调工作就像‘战前情报侦察收集’,讲究的是快速、精准查清病例及密接者活动轨迹,为斩断疫情传播链赢得时间。这是与病毒拼速度,比拼的是细心。”在王春霞看来,流调队员还要自主研判分析。这就像“浪里淘沙”,要一点一点去发现关键线索,各种细枝末节都不能放过,时间、地点不能搞错、不能遗漏。这要求流调队员有高度的敏感性。

因此,在密接者追踪过程中,“刨根问底”的“多问一句”至关重要。王春霞从接触病例时间开始问起,根据时间线索一步步引导病例回忆,不仅要弄清楚单个病例及密切接触者的活动轨迹,还要把所有病例的活动轨迹、时间线都对上,最终绘出完整的传播链。

基于此,王春霞每天的习惯性动作就是进行“流调七连问”,内容包括:病例乘坐什么交通工具、接触了谁、是否戴口罩、坐在哪个位置、在哪儿就过餐······这些都要越清楚越好。

不少接受流调者“记不清了”,王春霞所在的流调组需要靠自己的智慧,耐心地与确诊患者沟通,引导他们回忆接触过的人、到过的场所等,时间要精确到小时和分钟,地点要精确到楼号和房间号,行程要精确到车次、航班号、座位号及车牌号。以至于很多时候流调电话一打就是一两个小时。在不断“碰壁”中,王春霞掌握了一些相应的小技巧,比如打电话前一定要思路缜密清晰,多考虑怎么问对方更能接受、更不容易遗漏关键信息等,归纳起来就是要有“蜂蜜嘴、宰相肚、城墙脸”等。

一位60多岁的阳性患者,面对王春霞一遍又一遍询问时,情绪焦躁,要么说不知道,要么说没有。这个患者所在的楼上有过阳性病例,随后整栋楼的居民被要求居家隔离。在隔离期间,患者也没有与人接触,核酸检测结果也一直为阴性,就在要解除管控的时候,患者突然阳性被送至方舱医院。在流调中,王春霞得知患者父亲的遗体还停放在殡仪馆,因家里就他一个孩子,老父亲一直出不了殡。这位患者的经历,让王春霞想到了自己。她流着泪安慰对方:“我能理解您现在的心情,我也想早点儿回家,和家人在一起。可疫情当前,我们必须齐心协力。您把活动轨迹回忆得越清晰,对疫情防控越有利。”通过半个多小时的沟通,这位患者终于打开了心结。

“一坐就是一整天”

“我们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流调人员每次工作时都是聚精会神,感觉不到疲惫,但是一旦放松下来,就会立刻感到腰酸背痛、嗓子疼。

在吉林期间,王春霞所在的小组,平均每天需要完成8~10个确诊阳性病例的流调任务。为尽可能提高效率,他们3人分工协作,不遗漏任何一条线索,打电话、记录、上传、写报告,每完成一个病例流调工作通常要耗费一两小时。

面对大量的工作和严格的时限要求,王春霞和同事们只能“今日事今日毕”,白天的时间不够,就牺牲晚上的休息时间,工作到凌晨是家常便饭。有时任务催得紧,他们能忙到凌晨4时,然后坐通勤车回宾馆休息。但第二天清晨,他们会准时集合出发,开始新一天的工作。

 “每天感觉就是困,想睡觉!但是提着劲儿就没事儿。”谈论起工作辛不辛苦时,王春霞说,时间紧、任务重,累是必然的,可每天闹铃一响,一睁开眼,想到还有众多密切接触者要流调,海量的数据要分析,疫情报告要上传,一堆活儿在那里压着,就一骨碌爬起来。她说:“大家都在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有空去接杯水,站起来伸伸懒腰,活动活动身体,或者是利用上厕所的间隙,在厕所里蹦一蹦、跳一跳,缓解一下疲劳,已经是最大的满足了。”

“任务是一天一天熬过来的,感到‘责任太大、活儿太多、难度太高’,时常有种走钢丝的感觉。”除了打电话,王春霞等人还会通过微信、现场问询等方式去调查、还原真相。唯一的放松时刻是,隔几天,王春霞在早上的通勤路上,给家人报平安,跟小儿子视频通话的时候。

就这样,王春霞和战友们在援吉流调一线坚守了31天,直至吉林全面动态清零。

31天瘦了15斤

8月17日晚,王春霞获得“出彩河南人”第三届最美医生,她也是本届获奖者中唯一的疾控工作者。对此殊荣,王春霞说,作为众多抗疫一线工作者中的一员,虽然自己的力量有限,但全力以赴是她最值得骄傲的事。

“不觉得苦,就是觉得累。那段时间的压力全靠工作来释放,但人却瘦了15斤(1斤=500克)。平时想减肥都做不到。”8月24日9时40分,正在单位值班的王春霞说这话时,脸上有着掩饰不住的疲惫。

当谈及家人时,王春霞说,因疫情每次外出,孩子就得靠家人的照顾。就在今早上班出门时,小儿子光着屁股、赤着脚就哭着跑过来,抱着王春霞的腿不让出门。她说:“工作外出时间长,给孩子带来了不安全感。现在每天回到家,我不能离开他的视线,一会儿看不到我就哭。”

此时,她的眼睛溢满了泪水,鼻子抽了又抽说:“对家人的亏欠,我以后慢慢还吧······”(杨 须 雷 林)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