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网文快速崛起,“上海故事”精品迭出

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阅文集团联合发布了《2022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今天超23万阅文作家正在书写时代故事。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下,阅文持续加大对现实题材的重点扶持,推动作家培训、资源推广、征文大赛、IP改编等。

罗昕

澎湃新闻记者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文化与互联网密切联系。根据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2020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数据,中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估计为 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 94.9%;即便是在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也达到 94.7%,与城镇未成年人上网比例几乎一致,主要原因是未成年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 92.7%。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的全国调查也显示,青少年往往在较早的成长时期就会与网络接触,而且触网的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5岁及以下就已经接触到互联网的青少年占10.88%,6-10岁开始接触互联网的青少年占61.43%。

然而,这种移动互联生活方式也给青少年带来相应风险,诸如网络沉迷、网络诈骗、不良信息侵害等,甚至引发青少年的越轨和偏差行为。特别对于正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讲,自我意识正在萌发,但是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在互联网世界中更容易迷失。

网络素养已成为当前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提出,在青年群体中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青年尤其青少年一代从小就能够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如何提升他们的网络素养、培养文明理性上网习惯是急需研究的课题。

01

网络素养作为“必修课”

网络素养可以说是当今信息时代的“必修课”。简单来讲,网络素养可以定义为网络知识的正确判断和应用以及网络技能的有效使用。各个国家普遍重视网络素养教育,通常在公民教育和消费教育的框架内,教育内容既包括网络安全和自我保护,也包括如何利用新媒体和新技术获得知识、思维创新、服务社会等,更好实现技术赋能。

在近两年获奖的网文作品中,现实题材占比过半。在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的网文作品中,现实题材的占比也达到27.1%。现实题材作品越来越成为网络文学界的主力军。9月1日,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第六届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下文简称“大赛”)颁奖典礼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届十四部获奖作品名单正式公布。其中,展现中国科技企业崛起的《破浪时代》获特等奖,书写平凡人生活史诗的《上海凡人传》获一等奖。颁奖结束后,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亚元、网络出版处处长丁晓玲,上海市出版协会理事长胡国强,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程武、总编辑杨晨共同启动了第七届大赛。

启动仪式 主办方供图

《上海凡人传》获一等奖

这一天,上海市新闻出版局、阅文集团还联合发布了《2022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发展趋势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报告》显示,今天超23万阅文作家正在书写时代故事。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理念下,阅文持续加大对现实题材的重点扶持,推动作家培训、资源推广、征文大赛、IP改编等。自2015年首届大赛举办以来,阅文现实题材7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7.2%,增速位列全品类第二(已超越奇幻、历史、悬疑等传统大众题材),累计读者达6000万。

第六届大赛收官,参赛人数和作品再创新高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第六届大赛参赛作者为29152人,同比增长51.3%;参赛作品达34804部,同比增长65.1%,再创新纪录。

其中《破浪时代》脱颖而出,斩获特等奖。这部作品对民族科技企业从寂寂无名到誉冠全球的工笔描摹,反映了中国制造崛起之路的艰辛和不可阻挡。作家“人间需要情绪稳定”曾在大型高新企业从事营销工作,先后在欧洲、东南亚及印度开拓市场,见证了中国高科技产品在海外发展的历程,这也成为她创作时的灵感来源。一等奖作品《上海凡人传》则充满了市井烟火气,以朱家的岁月速写展现过去三十年城市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映照了上海普通人的现实与梦想,被称作“上海版”《人世间》。

另一部上海背景的小说《都市赋格曲》以女性视角观察都市家庭生活的真实困境,谱写了三位平凡女性的“欢乐颂”,摘得二等奖。另一部获得二等奖的作品是知名奇幻作家“荆洚晓”转型现实题材创作的首部作品《巨浪!巨浪!》,它以港珠澳大桥建设为背景,讲述大湾区的发展故事。另有展现敦煌壁画修复技艺的《他以时间为名》、为粤北茶商立传的《茶滘往事》、记录非洲援建的《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等10部作品获评大赛优胜奖。据中国作家协会数据,2021年全国主要文学网站新增现实题材作品27万余部,同比增长27%,存量作品超过130万部。

这一新气象和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密不可分。2015年,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阅文集团在业内率先举办首届大赛,掀开了网络文学发展新的一页。大赛很快成为现实题材网络作家的孵化基地,不仅有“鱼人二代”“卓牧闲”“衣山尽”等成名的白金大神作家参与,还吸引了玄幻、历史等其他题材的作家转型创作,更有大量新作者踊跃参赛。2021年7月,第二届大赛特等奖作品《大国重工》荣获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网络出版物奖,这是网络文学作品首次斩获我国出版领域的最高奖项。

此外还有《写给鼹鼠先生的情书》获评中宣部“2018年度中国好书”、《他从暖风来》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等等荣誉,它们标志着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已成为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故事”精品迭出,也已成现实题材网文发展的一大亮点。从《都市赋格曲》中的子女教育,到《玉堂留故》中的养老生活,再到《秋葵老屋》中的老房新貌……历届大赛中的上海故事,既有着厚重的时代纵深,也勾勒普通市民的鲜活截面。作为国内网络文学产业的重镇和高地,上海以其融汇古今、兼容中外的文化特性和日新月异、厚重多元的发展样貌,成为众多作家书写时代的观察样本。

历届大赛诞生了《上海凡人传》《上海繁华》等一批优秀的现实题材作品,刻画了众多普通人的形象,也展现了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

年轻化趋势显著,深入更宽广的生活现场

在大赛结果之外,以大赛数据、阅文集团平台数据和行业公开材料为主要分析蓝本的《报告》也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报告》力图勾勒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基本样貌,呈现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发展趋势。

可以从《报告》看到,现实题材网文创作的年轻化趋势十分显著。“90后”创作者成长为中坚力量,占比达43.5%,第六届大赛优胜奖获得者“时不识路”(1992年)、第五届大赛特等奖获得者“眉师娘”(1998年)等是其中的佼佼者。

与创作队伍的年轻化相呼应,现实题材的读者也以年轻人居多。其中“90后”占比51.3%,且“95后”和“00后”也爱看现实题材,这批Z世代用户在整体读者中占比约4成。

随着创作队伍和读者群体的年轻化,作品主题和叙事视角也随之发生转变,从专注家国叙事到从更多元的角度去观察个体与时代进程之间的关联,“奋斗”“职场”“乡村”“时代”“婚姻”成为阅文平台现实题材创作排名前5的关键词。

在历届大赛中,来自57个行业的作家为读者刻画了188种职业形象,其中既有医生、老师、警察、律师等常见职业,也有像电竞选手、入殓师、竹编艺人、游戏制作人等相对冷门的职业。特别的是,历届大赛的获奖者中,有43.9%的作家是首次公开发表小说作品。比如上一届大赛的获奖者令狐与无忌、李慕江,两位作家的新作品今年再次入围获奖名单;今天的特等奖作品《破浪时代》以及优胜奖作品《警探长》《智游精英》,同样也是“一书成名”的代表。“网络文学将书写时代的主动权交给了广阔大地上的亲历者与见证者”,程武表示,各行各业的创作者,将触角延伸向宽广的生活现场,让网络文学成为了时代创造与人民奋斗最即时的记录者。

讲好中国故事,近8成获奖作品授权IP开发

近年来,《人世间》《心居》《流金岁月》等影视作品的热播,让现实题材备受瞩目,也让下游市场对网文IP更加关注。《报告》显示,历届大赛获奖作品已有近8成授权开发。其中,有声、出版和影视是最受欢迎的IP开发形式TOP3,超3成作品有两种及以上的IP授权,更有多部作品完成多达五种的IP授权。以第二届大赛特等奖作品《大国重工》为例,其已完成出版、有声和影视授权,其中有声剧的播放量超过了4000万。

再以阅文集团为例,2021年,现实题材作品授权开发的数量同比增长300%。本届大赛已有《中心主任》《警探长》等5部获奖作品授权IP开发。历届获奖作品中,累计13部授权影视开发。

业内人士认为,现实题材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为下游产业储备了充足的文化势能,不仅产生了产业链条意义上的IP联动效应,还让更多用户得以通过多元的内容形态看到源源不断的中国好故事,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