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业诗歌中的“现代性经验”与“新工业风”——评王学芯诗集《蓝光》

4b5e787770409f78cc47ee972f97664f.png

新工业诗歌中的“现代性经验”与“新工业风”

——评王学芯诗集《蓝光》

文/艾君

王学芯新作《蓝光》2022年8月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该书涉及新工业题材。诗人将诗集的命名称为一种“晶体语言”。它一方面表明王学芯敏锐地捕捉到时代脉搏与现代性经验;另一方面体现诗人的勇气与胆量,王学芯选择独特的诗歌题材:新工业革命。诗集《蓝光》的出版是一场诗歌界的“范式革命”:它表征中国当代诗人打破古代田园诗传统中影响的焦虑,将诗歌书写对象从农耕文明转移到新工业文明。价值取向从对乡村的怀旧转变为对新工业的拥抱;从对旧城市的批判转向对科技城市、智慧城市的肯定。《蓝光》开启新世纪读者对未来生活的全新文学想象。

一、何谓“新工业诗歌”?

将《蓝光》命名为“新工业诗歌”在中国新文学中有其自身传统与语境。徐刚认为“由于某种半殖民地的特性,在1949年以前的城市文学中,工业题材都是‘缺席’的。”[1]晚清民国以降,中国的工业大多为外国买办所建,属于外国资本主义而非民族主义。因此,彼时的工业题材文学多表现为民族主义式的城市批判。[2]

蔡翔认为,自1949年以后,“建设一现代的强大的工业化的国家,始终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的政治诉求之一。”[3]中国当代文学曾在1950—1970年的文学书写中,兴起过“工业题材”的写作潮流。譬如艾芜的《百炼成钢》,周立波的《铁水奔流》,萧军的《五月的矿山》等,这些小说建构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想象。上述书写可以称之为“旧工业题材”。在旧工业题材的文学书写中,城市与烟囱、蒸汽机、螺丝帽相关,王学芯的诗歌则属于新工业题材。

王学芯的写作可视为某个特定时刻的书写,它得益于21世纪全球科技革命的进步,生产于中国在全球知识和话语起带领和主导作用的巅峰时刻。《蓝光》的出现,意味着新时刻的到来。伴随着5G、新能源、大数据、物联网、无人驾驶等科技革命的发展,新工业放弃旧工业对资源的开采,转而投身科技革命、信息革命、生物革命等。在上述背景下,王学芯工业题材的书写自然不同于“旧工业题材”,可命名为“新工业诗歌”。

王学芯笔下的新工业以科技与智慧为代表:“产品与纯洁蕴含蔚蓝色天际的光辉/似乎属于每一个人”(《工业中心》);“我握向机器人的手/软件和信息确定行为方式/自动规程或觉悟的生产关系”(《新工业时代》)……王学芯使用简洁、明快的诗歌语言建构积极的新工业想象:智能化、数据化、卫生化、现代化等。

二、现代性:在新工业革命中想象城市

现代性仍然相信元叙事和总体性话语。后现代则代表对现代性的某种反抗。它充满分裂、不确定性,是对一切普遍化或总体化话语的质疑。“现代主义的城镇规划者们通过有意设计一种‘封闭的形式’而的确想追求‘控制’作为一个‘总体’的大都市,而后现代主义者们却把都市进程看成是不可控制的和‘混乱无序的’。”[4]

王学芯的写作是现代的,他所描述的新工业革命及诗歌建构的城市空间带有某种总体性规划。“眉毛构成浓密的数据和星系技术/跟这座城市的传感光波融合在一起”(《新邻居记事》);“智能在预言的大道上一路探索触及/每时每刻格局环境”(《工业中心》),王学芯通过诗歌语言对城市空间进行规划与治理。他的诗歌写作既带有现代主义美学风格,同时又贴合时代话语。“光彩夺人穿着产值和精细的衣服/在历史沿革和惊人的规模路上御风而行/用机械和纺织搭建楼梯”(《一座城市的份量》)。中国新工业与产值、高增长有关。王学芯所描述的是一种反西方现代性的现代性经验。

在西方现代性中,城市想象往往与资本主义价值观和秩序有关。旧城市或曰资本主义城市想象往往与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有关。在诗人的美学重构中,他消除了资产主义价值观中对城市的想象:虚空、欲望、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从而引入全新的文化秩序和价值伦理,诗歌通过对科技都市与生态自然的连接,锻造新的城市记忆,它意味着新的城市形象的诞生:智能、科技、高效、便捷。

三、“新工业风”的语言风格

王学芯诗歌语言克制、理性、冷静。他所使用的诗歌语言与独特的诗歌意象带来科技感、时代感与数字感。对此,我们不妨将其美学风格命名为“新工业风”。新工业风诗歌美学风格的独特性在于,由于其诗歌意象和诗歌题材的陌生化,使它与陈旧的诗歌语言和僵化的诗歌意象区别开来,并与过去所创造的同质化文学想象拉开距离,这些新兴名词产生丰富的阐释空间。诗歌与赛博、数字的结合,让我们看到诗歌表达的广度和深度,预示着宽广的诗学空间。

王学芯喜爱使用熟悉的事物与陌生词语进行混搭,制造新的诗歌想象和文学逻辑。王学芯的诗歌譬喻呈现出高频率的固定组合:新工业+生态环境(或日常生活)的固定搭配。譬如“开发区意思是鸽子高新区是蜜蜂/携带产业和酿制科技的蜜”(《蓝调时光》);“互联关系繁茂枝叶上的光点”(《互联网》);“鸿山小镇筑起物联网的巢/看不到的流转波纹/形成秒针回旋”(《物联网小镇》);“区块链来了/像树木在摊开一簇簇枝叶”(《区块链》);“我脑海里的数字经济/从树干跳到数枝”(《数字经济》),这些诗歌譬喻打破惯常用法和常规想象,通过奇特的混搭丰富读者的感官。

新工业+生态环境的搭配带给读者全新想象,这些意象密集而陌生,制造了读者阅读的距离感、科技感与新鲜感。在诗人的诗歌修辞术中,通过探索语言组合的各种可能性,生产出丰富的文本阐释空间。科技、知识、智慧与生态、自然、环境连接,被语言结构为一种美感形式,新工业革命从而被美学化。诗人通过生态、日常生活与科技的链接建构读者对城市的积极理解:进步、科技、智能、变化。“年轻的机器人/穿无袖衬衫是新的人类”(《机器人》),机器、光波、智能、产值等词语,为读者构建未来科技生活的乌托邦叙事。王学芯的新工业风诗歌写作构建新的诗歌美学和日常伦理,通过重塑新的城市想象,为读者提供全新的感觉结构,展现新的文化秩序。

王学芯将“新工业革命”这一新兴诗歌主题介入到当代新诗的诗歌写作中,无疑开启一场“范式革命”。正如乔纳森·拉邦《柔软的城市》一样,虽然它所指的是后现代主义的到来,但它对1970年代伦敦生活的描述让时人感受到一种转变,作为某个特定时刻的书写,“它预示着一种新的话语,这种话语后来产生出了通常描述都市生活的各种词语……以其本身的资格将自身确立为一种文化美学。”[5]王学芯的诗歌写作同样生产于中国在全球知识和话语起带领和示范作用的巅峰时刻,诗人“新工业题材”的诗歌书写预示着一种新的话语的到来,“新工业风”在不久的未来将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美学而存在。

结语

王学芯新作《蓝光》是中国新诗写作中的独特存在。首先它触及少有人涉猎的新工业题材,深入数字化、机器人、5G、物联网、大数据、新工业等,彰显出诗歌写作的异质性;其次,与大多诗人对旧工业革命和城市化的批判不同,王学芯表现出对新工业革命与未来城市的肯定,诗歌驱逐了资本主义文化对城市的负面想象,建构智慧科技城市。他的诗歌写作呈现反西方现代性的本土现代性。最后,王学芯新工业风诗歌语言冷静节制,通过新工业与生态的组合想象,构建新的美学风格。


作者简介

艾君,原名刘君君,清华大学文学博士,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后





编辑:刘绮涵

来源:诗刊社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