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读泉州:抢滩新时代 勇当主力军

跻身万亿GDP城市行列,形成九大千亿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十年答卷,日新月异、气象万千。日前,市统计局发布“喜迎二十大”泉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分析数据。在喜迎党的二十大的重要时刻,让我们回顾这份不凡的成绩单,从一个个翔实数据中,触摸城市发展脉搏,汲取前行力量,全力建设“海丝名城、智造强市、品质泉州”,踔厉奋发向未来。

□本报记者蔡紫旻 通讯员吴秋明

综合实力 跻身万亿城市行列

GDP是一座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过去十年,泉州爱拼敢赢,传承弘扬“晋江经验”,心无旁骛做实业,跻身“GDP万亿城市”行列,实现历史性突破,也让人民获得“更满意的收入”。

GDP从2012年的4813.95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11304.17亿元,其中,2020年一举突破万亿元。人均GDP达高收入经济体水平。2021年,全市人均GDP128165元,是全国的1.58倍。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全市人均GDP达1.99万美元,这大幅高于世界银行最新收入分组标准高收入经济体的水平——1.27万美元。

城市实力提升,人人是建设者,人人也是受益者。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331元,是全国的1.3倍、全省的1.1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9119元,增加至2021年的550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808元增加至25911元;城乡收入比由2012年的2.5缩小到2.1。

有钱花,才能“敢花钱”。全市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12年的20053元,增至2021年的33321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则由8484元增至19564元。2021年末,全市城镇和农村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38.6辆和31.9辆,比2012年末分别增加7.7辆和21.6辆。

创新转型 新增产值亿元以上 工业企业1364家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泉州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布局,并整合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拓展新兴产业,不断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结构上,泉州持续深化“第三产业发展年”活动,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1∶61.9∶35.0,调整为2021年的2.1∶56.9∶41.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自2015年起超过第二产业。

规模上,2021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5758.60亿元,占GDP比重50.9%;全市产值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066家,比2012年增加1364家,形成九大千亿产业集群。

布局上,通过数字、科技、链条和生态等多种赋能,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泉州制造”走向“泉州智造”。半导体产业加快成形成势,泉州芯谷获批海峡两岸集成电路产业合作试验区,全市超五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与数字化改造。

投入上,财政科学技术支出由2012年的7.34亿元,提高至2021年的17.50亿元。

活力“双循环” 年出口突破2000亿元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泉州努力赶好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力,活力动能不断释放。

2013—202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4%。从主要投向看,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0.1%,基础设施投资年均增长8.9%。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业投资主导地位稳固,民间投资成为投资的主体,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比重提升。

消费需求持续释放,消费结构不断优化。2021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19.72亿元,比2012年增长1.6倍,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

外贸规模再上新台阶。全市进出口总额由2012年的1583.8亿元(按2012年年平均汇率换算),增至2021年的2616.5亿元。其中,出口由2012年的780.8亿元(按2012年年平均汇率换算),增至2021年的2035.5亿元,首次超过2000亿元。

深化改革 创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

民营经济是泉州的最大特色和优势。畅通金融活水服务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减负”,泉州多措并举、卓有成效。

2012年,泉州获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金改区成效不断显现。“无间贷”、建立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交换共享平台、设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共担资金、民间借贷登记备案等一批创新举措在全国、全省推行。

存贷款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8918.96亿元,比2012年末增长139.5%;2022年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

2012年,泉州市获批省级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4年,获批全国民营经济综合改革试点地区;2021年,成为全国首批“民营经济示范城市”创建城市。

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新生市场主体不断涌现。建成市级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一趟不用跑”事项比例达90%。2021年末,全市市场主体总数达127.49万家,比2014年末增加88.7万家。

绿色发展 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获国家级生态名片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这十年,泉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城市打造生态连绵带,在乡村建设清新流域,有力促进人水和谐共生。

市本级和10个县(市、区)先后建成国家生态市、县、区并获命名,已建成1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1659个市级以上生态村。2021年,全市各城市、县城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扎实为民建城,泉州加快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做实做优次中心组团、做精做美小城镇,环湾建成区面积从2012年的176平方公里,拓展到2021年的243平方公里。东海、城东、桥南片区发展日益成熟,北峰丰州组团加快发展。

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全市所有村庄无害化户厕普及率超99%。入选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打造了2个全国和5个省级示范县。2012年以来,全市农村公路新增通车里程3406公里,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达三级以上公路,半小时内可上高速。

民生福祉 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翻番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这十年,泉州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用心用情用力把民生工程推进到老百姓心坎上。

就业,2012—2021年,全市城镇累计新增就业人员134.24万人。2012年以来,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2.3%以内。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等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实现一体化。

脱贫,2017年底,提前三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达到退出标准;2018年底,提前两年实现18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退出;2020年底,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教育,2021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1694所、小学1305所、普通高中331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32所。2021年,幼儿园专任教师2.67万人,是2012年的2倍;义务教育中小学专任教师8.33万人,是2012年的1.4倍。

文化,2021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全市正致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开展国家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试点,启动古城整治提升工程,开展2条历史文化街区和1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全面开展中山路中段及29条街巷风貌综合整治提升。成功举办“世界闽南文化节”“亚洲艺术节”“海丝国际艺术节”等重大活动,让常态化的传统文化体验、家门口的多元文化展示,成为泉州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体育,2020年末,全市共有体育场地23135个,比2013年末增加10863个;体育场地面积1950.51万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369.7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2平方米,比2013年末增加0.81平方米。2021年,全市新建20座足球场、80座口袋健身公园、12座全民健身驿站、8座多功能运动场和2座智慧体育公园。

医疗,全市医疗机构编制床位由2012年的2.57万张,增至2021年的4.29万张。抓优质资源扩容,市一院城东院区二期、市中医院新院区、福医大附属二院东海院区等相继投用,上海六院福建医院列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