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金昌】真情为民 一路芳华——记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常青华

在人群中,她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性,不施粉黛、不着华服,走路一阵风、逢人满脸笑。

在岗位上,她又显得不那么普通,在基层摸爬滚打十余年,又在窗口单位兢兢业业十余年,还在多个部门单位担任“一把手”,生动展现了一名党员干部心系群众、服务百姓,让初心之树长青、梦想之花绽放的风采。

她先后获得“全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全省双拥工作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并荣记甘肃省委省政府个人一等功,日前又荣膺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她就是金川区妇联主席、四级调研员常青华。

扎根基层“微小细”折射“大情怀”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工作连着千家万户。

自1991年从学校毕业被分配到街道办事处,从办事员到民政专干再到社区书记,常青华把人生中最美好的15个春秋都献给了最基层的居民群众,也把“让和自己的父母兄弟一样的普通百姓过上好日子”的人生格言写在了“镍都”金昌的大街小巷和居民楼里。

金昌是个光荣的城市,被誉为“祖国的镍都”。从1981年建市起,服务城市、服务企业、服务居民就成为金川区每一名基层公务人员不二的信条。

常青华入职时的金川区广州路街道是一个新成立的街道,辖区居民大部分是金川集团公司的职工和家属,常青华承担了全街道1.2万多户中5000多户的走访登记任务。她走东家、串西家,拉家常、问冷暖,把居民当家人,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去办,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年逾古稀的霍秀荣大娘逢人就唠叨:“当年若不是常书记照顾我、关心我,我一个孤老婆子怕是等不到儿子回来的那天了!”当年,霍大娘的丈夫和女儿相继去世,儿子离家出走,留下老人独身一人,靠低保度日。常青华知道后每周都约同事一起到老人家里拉家常、送水果、洗衣做饭,5年多风雨无阻,直到老人的儿子回家。

社区党务专干李金花忘不了,如果不是常青华一再地动员和鼓励她报考这个岗位,她估计早已被迫丢下贫弱的母亲远走他乡。当时,她刚从高职院校毕业,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没有稳定的收入,全家人生活陷入窘境。是“亲人”常青华找上门来,说社区正在招人,她有一技之长,可以一试。可小李并不愿意“凑这个热闹”,说社区招工没准早都留给“有门路”的人了,哪能轮到自己呢!

她把居民当家人,居民把她当亲人,有事就找她。居民区道路坑洼,“晴天一身土、雨天满脚泥”,她就一次次向上级部门和领导反映,先后全部硬化;一些困难家庭孩子课后没有去处,她就去找共建单位捐助课桌椅,腾出办公用房办起课外辅导班;退休的大爷大婶们无事可干,她就动员怀有文艺特长的退休党员当教员,拉起了文艺队……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常青华拿出一本本密密麻麻写满字、记满事的小本子说:“我就是做了一些小事,不值一提。”可就是这一件件小事、一桩桩实事,树立起了基层公务人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公仆形象,凝聚起了基层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心和强大合力。

立足岗位“小窗口”承载“大民生”

作为放管服改革的“前哨”和“阵地”,民政“窗口”承载着百姓的喜怒哀乐、吃喝拉撒,上连“国计”、下接“民生”。只有面对面、心贴心、实打实地为百姓着想,甘当“店小二”“小保姆”,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才能让“窗口”亮起来、百姓乐起来。

2005年8月,常青华到金川区民政局婚姻登记中心任主任。别看这里“风吹不着、雨淋不湿”,貌似轻松,实则充满挑战。

2006年秋季的一天,年过不惑的一对夫妻一路扭打着来到登记中心闹离婚,言辞激烈、动作失控,差点将中心的玻璃钢门撞碎。常青华赶紧走上前去,拍着夫妻俩的肩膀说:“别冲动,你们离婚总有个原因吧,先冷静下来再说,免得将来后悔!”随后递上茶水,耐心听他们倾诉。

原来,夫妻俩因生活习惯、个人爱好等差异时常发生口角,几次闹到想离婚,子女劝说也不奏效。“过日子难免磕磕碰碰,相互包容和尊重是婚姻的基础。再说,你们也得为孩子多想想……”经过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疏导,夫妻俩终于默默点头。

面对无数次这样的情形,她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真诚、耐心和专业精神,让一个个濒临破裂的家庭重归于好。

常青华常说:“群众找到你是因为信任你,这份信任万万不可辜负!”

2007年秋,常青华正在办公室整理婚姻档案,门被轻轻地推开,她抬头一看,是一位穿着极为朴素的老人走了进来,问其究竟,老人含着热泪道出了事情缘由。

老人是金川集团公司职工家属,子女都已成家迁出,老伴去世后,每月靠306元遗属费生活。多年前,她在捡垃圾时,在垃圾箱旁捡了一个孩子,约一岁左右,放在纸箱里,孩子胸前、腹部、两腿大面积烫伤并已感染,已经奄奄一息。

善良的老人将她抱回家,倾其所有为孩子治好了伤,将他抚养到了上学的年龄,却因为开不出有效证明,办不了收养证,从而上不了户报不了名,她多方打听才找到了这里。

常青华被老人收养孩子的故事感动,赶紧给老人倒上水,给她宽了宽心,稳定了情绪,答应会亲自替她办理。随后,经过两天和居委会、派出所的协调,为她办理了合法的领养手续,让孩子入了户。

在12年的民政“窗口”工作中,常青华先后分管双拥共建、社区建设、基层政权建设、社会救助等领域,把服务群众的触角延伸到了各个角落,金川区婚姻登记中心连续3年被民政部命名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窗口单位”,金川区双拥办连续3年荣获全省双拥工作先进单位,为金昌市蝉联八届“全国双拥模范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服务发展“勇担当”成就“善作为”

从2017年开始,常青华担任了区属多个部门的“一把手”,从“办事员”变成了“谋事人”。她把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要求和金川区的实际结合起来,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创设品牌、争做一流,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的突破。

2018年,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拉开序幕,文明城市测评新增体系标准更高、要求更严,并且延伸到了农村。她一方面在城市社区组织开展“包街包帮”“逢6上街”志愿服务活动,让满城尽现“红马甲”、街巷飘满“志愿红”,推动这一活动成为金昌文明创建的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针对村民反映的卫生脏乱差、养老问题突出、婆媳关系紧张、诚信缺失等十类问题,大力开展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对应创设了“理论宣讲”“先锋引领”“婆媳互夸”“孝善矩阵”“道德银行”等“十大品牌”活动,“道德银行”项目入选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创新案例,“敲锣打鼓送荣誉”等经验做法频频登上央视等主流媒体,新时代文明实践“金川品牌”在全国唱响,助力金昌第三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殊荣。

在担任金川区科技局长的两年里,她带领单位一帮人做调研、拓思路,探索出了以科技服务“一颗红心”、项目申报“绿色通道”、科技合作“蓝色平台”、科普惠民“橙色计划”为主要内容的“四色服务、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带头开展科普知识带进门、先进技术送上门、专家培训引进门等精细化科技服务100余次,引进先进优良果蔬品种30余个,组织企业申报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项目86项,争取项目资金数千万元。

走上妇联主席岗位后,她积极发挥“娘家人”组织优势,组织200名妇女参加社交电商+直播线上线下技能培训,“村花直播间”“一村一品一主播”等平台在疫情期间大放光彩,解决了特色农产品卖难问题;她探索开办的“宝妈”工作室,为80余名困难女性、进城陪读妇女、待业女性群体解决了灵活就业问题;她组织“爱心妈妈”团定期开展和留守困难儿童过一次生日、看一场电影、逛一次公园、买一次换季衣服、做一回社会实践“五个一”关爱活动,让他们找回了久违的“母爱”……

30载峥嵘岁月、30载家国情怀,常青华把“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她热爱的土地、热爱的百姓、热爱的岗位,但她总说,“比起党和人民给与我的,自己还做得太少”。尤其是面对长期瘫痪在床的母亲和年迈的父亲接踵离去,每每热泪过后,她更是感受到了个人的渺小和无力,更加地感念和眷恋这个伟大的时代,倍加珍惜组织的信任和群众的支持,勇毅奋进、踔厉不怠!

记者:马丰友

编辑:于菊花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