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圳这片海域,看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加油”、“争气”

南海是国家油气供应和能源安全保障的主战场,是试验、运用、推广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的主阵地。在这片蓝海之下1500米深,是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大国重器——“深海一号”的位置,而它的勘探开采正是由中国海油完成的。

随着我国油气勘探从陆地向海洋延伸,从中浅水向深水、超深水拓展,如何研发创新更多的“国之重器”,为我国能源供应“加油”、“争气”?

本期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深圳卫视&壹深圳客户端记者带您走进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

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

实现自营油田建设的新突破

海上油气开采作业,最怕台风来袭,一次台风油田至少要停产3天,损失巨大。调研行这天,正好是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登陆前夕,距离深圳200多公里的恩平油田将与台风正面对抗。

在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恩平油田作业区操控中心里,通过实时画面可以看到,虽然作业平台上已经撤下了所有的工作人员,但油田仍在正常运转,而这得益于“台风无人生产模式”的研发应用。

那么,操控中心如何与海上作业平台进行互动和联动?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恩平油田作业区总经理万年辉介绍,现在主要是通过卫星通讯远程操作人员、电器。比如像这条油轮,可以对它吃水各方面进行远程调节,以往像南海东部受台风影响损失大概在50万吨。2021年他们首次实行了无人化生产,经历过台风“圆规”的检验,当时挽回了产量10万余桶。

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从零起步,起初必须与西方发达国家合作,运用国外先进技术才能勘探开采。为了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企业不断加强创新攻关,相继攻克深水、高温、高压领域三大世界级油气勘探开发难题,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体系。

近五年来,企业共获得国家、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3项。今年4月,总高度达340.5米,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在海上安装完成,预计9月初投产。投产后,油田群高峰日产原油预计可达6500吨。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科技与信息化部经理梁卫表示,深水油气田的开发,他们已经完全掌握了水深在100米级的工程建设。以国家的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依托,从设计到最后的建造,一步一步走过来,应该说在深水海油工程的建设上,已经完全掌握了工程建设、工程设计的技术和手段,取得了自营油田建设的新突破。

深圳“20+8”产业政策

有利于公司不断突破技术瓶颈

从对外合作到逐步自主经营开发,企业开创了中国LNG(液化天然气)产业先河,打造了全国第七大、我国海上第二大油气生产基地南海东部油田,累计生产油气超3.4亿吨油当量。今年上半年,南海东部油田原油产量同比增长14.7%,创历史新高,超全国原油增量的1/3,成为我国油气供应和产能新增的“压舱石”。

如今,深圳“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同时,“20+8”产业政策也为“海洋产业集群”、“深地深海”发展锚定方向、提供支撑。中国海油也将持续在海洋科技、高端装备制造和海洋油气生产等领域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更高质量发展。

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袁玮表示,深圳“20+8”产业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公司不断突破技术瓶颈、优化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升级,进一步在海洋石油领域提升产业链固链、补链、强链的能力。

下一步,公司将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生产指挥中心无人平台、台风生产模式等建设基础上,通过融合应用海陆、光纤等通讯技术,实现海上平台远程操控,进一步推动海上设施少人化、无人化,实现跨海陆地域、跨专业的智能运营。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李凡认为,中海油在技术上,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攻克深海勘探技术壁垒;中海油积极地服务深圳的地方经济,大概拥有200个深圳的供应商、合作商,作为一个大型的央企,中海油一直在积极地拉动地方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完美的产业链闭环。

记者手记:

在南海,中海油人与“国之重器”一同扎根在无垠的碧波之上,向深海挺近。

在采访中,工作人员告诉我,中海油的技术人员出海上平台,一待就是28天的时间,这期间只能与大海为伴。这28天,是孤独的28天,要与海浪搏斗架起开采平台、要保障油气输送万无一失……

这一个又一个28天,一代又一代的海油人,不仅隔着百米、千米、万米深海到地里把油气找了出来,还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逐步摆脱对国外企业的依赖,让我国的海上能源安全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粤港澳大湾区不能缺了中国海油这股“气”,这股能源供应的 “热气”,这股攻克技术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骨气”。

记者 : 殷梦、郭风新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