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山火扑灭背后的志愿者力量:点滴之力,汇聚灭火长城

Part

1

2022年8月底,受持续高温影响,重庆多地发生森林山火,面对大火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批又一批志愿者陆续加入,最引人关注的是重庆的一批摩托车手。这些摩托车手前一秒还是外卖小哥、快递员、专业越野摩托手、摩托车爱好者等等,在山火的集结令下,他们来到了救火现场。

罗强,是重庆一名普通的摩托车爱好者,自己经营着一间摩托车行。今天是他第二次整装准备前往缙云山进行支援。

重庆市区离起火点缙云山有一段路程,大多数摩托车手都是开车将摩托车拉到山脚的歇马街道,再骑车上山运送物资。

罗强:

“因为怕隔离带上面的火燃过来,志愿者就在那个位置上守着,在上面灭火,我们要给他们运送矿泉水和物资上去。”

抵达缙云山脚下,山火清晰可见。直升机正在一趟趟往返山火周边洒水,给未被山火点燃的植被降温,以免火势继续外延。此时歇马街道附近,已经聚集了不少赶来支援的摩托车手。

截止到8月24日中午12点,重庆北碚缙云山山火已燃烧将近60小时,现场已有700多名摩托车志愿者参与运输物资和人员,罗强和代松抵达后,马上加入到运送矿泉水上山的队伍中。

罗强:

“过了水泥路就是一条山路,很陡的坡,灰尘这么厚,里面还有石头,只有越野车才能上,基本上路都看不见。”

Part

2

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救火行动中,除了消防、武警等专业正规的救援力量外,民间自发组成的救援力量也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缙云山下,短时间内就集结了数千名志愿者。他们在救援现场,不分职业,无关性别,只有一份守护家乡的信念。

摩托车维修师 刘海:

“我们属于土生土长的北碚市民,不能让整个缙云山燃起来,所以说我们就自发上来,尽我们一点微薄之力,舍弃我们的自身利益,来救缙云山。保住我们的缙云山,保住我们的青山绿水。”

修车师刘海和自己的弟弟、徒弟三个人一起来的,弟弟开摩托车接送人上下山,徒弟在这里做后勤保障志愿者,他自己负责帮忙修车。

缙云山位于重庆北碚区,距重庆主城区只有30多公里远,在重庆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它着火了,牵动着的是山城无数普通百姓的心。

西南大学保卫处职工 谭杰:

“我们从小就是看这个山长大的,它应该是陪着我们长大的,所以是有感情的,我们要保住它。”

山势陡峭、交通不便是本次缙云山扑救山火遇到的最大困难,单靠人背肩扛,很难将物资运上山,几百辆摩托车组成的志愿者车队成为主力军,参与运输物资和人员。

在山城重庆,摩托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 街头摩托车随处可见,是名副其实的“摩都”。8月21日开始,这里聚集了各种各样的摩托车,家用踏板车、时尚复古摩托、越野机车在山火现场开始了接力运输。上山的路并不好走,有的地方坡度超过45度,还会遇到山石等障碍物。

Part

3

今年刚满21岁的张宇已经是一个有经验的摩托车骑手了,经营着一家摩托车店,听到需要摩托车手往山上运送物资,他马上报名参加。上山的道路不少是用挖掘机临时修出来的,路面宽度仅1米多,出于安全考虑,参与志愿工作的摩托车手都会被筛选,只有技术足够娴熟的才能运送物资到一线。

摩托车店老板 张宇:

“最危险的时候是火场距离我只有10米,去最后一个救援点,上面的路是没有隔离带的,路上全是石子、泥沙,但是我们所有的摩友还是很艰难地上去,下面就是万丈悬崖。我们召集了救援山火的机车团队,在我身旁的小伙伴和对面摩托车相撞了,躺到地上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管我,先去救火。’我父母第一句话问我的是,‘火灭了没有?’第二句才是问我的情况,‘中没中暑啊?摔没摔啊?火场危不危险?’”

摩托车志愿者每人都有个竹背篓用来放物资,水、药品、热腾腾的饭菜,都是他们一趟趟这样背上去的,山路颠簸,要保证物资完整,速度也要快。

志愿者 蒋树威:

“骑摩托车呼的一下飞出来,落到我们面前。马上下车把背包打开,递给我一碗稀饭、一个馒头、一个包子,然后他跟我说了一句话,‘哥,你快点吃,不够吃,我马上到山下去拿’,当时他说那句话我真的眼泪绷不住了。”

骑手们每天要往返运送物资数十趟,在山上待十几个小时,很多骑手出现了中暑。

图片中的年轻小伙叫龙杰,是一名外卖小哥,在运输物资的过程当中,多次出现中暑、呕吐、脱水等症状。我们见到他时,他再次因为中暑出现了身体不适。给山上一线救火的人员送完物资后,龙杰等人终于有时间休息一下,志愿者们马上送来了热腾腾的盒饭,都是民众自发送来的。

山下准备物资的人越来越多。餐馆女老板在准备盒饭,90岁的阿婆深夜起来熬粥。这是一场全民动员的救援行动,厨师、琴行老师、出租司机等各行各业的人汇聚在一起,从老人到小孩子,都竭尽所能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往山上送物资的队伍在持续壮大,每个物资集散点都有大量的水、药品、食物,新鲜的盒饭、降温的湿毛巾,还有防晒用得墨镜、帽子等。

北碚山城雪豹青年救援队 罗浩:

“不停地捐赠物资,太多了,无法去形容的数量。这是中国人的团结、重庆人的团结。”

重庆的高温天气已经持续近半个月,平均气温在40度以上,再加上山火燃烧,救援一线体感温度更高,需要有降温解暑的物资支援。很快,成堆的降温冰块、冰镇饮料、冰棍儿、冰粉,各种夏天祛暑的小吃都被送往山上。

Part

4

在后勤物资保障的同时,缙云山发生山火后,北碚区防火指挥部决定从北碚缙云山到璧山,挖一条宽度100米,长约10公里的隔离带,以阻击山火的蔓延。

开辟隔离带是山火救援中最重要的工作,在合适的地方,将易燃的大树、灌木、杂草等清除干净,开出一条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宽的空地,才能有效阻断火势蔓延。开辟隔离带,除了挖掘机外,油锯也是经常使用的重要工具。很快,紧急招募油锯手志愿者的消息在网上扩散开来。

95后小伙李涛,是一名房产经纪人,有使用油锯的经验。火灾发生后,他主动担当起救灾油锯手负责人的角色,他开始通过朋友圈等渠道,多方联系和组织油锯手,前往北碚缙云山火灾现场救援。李涛在朋友圈发布的招募志愿者和油锯手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当天晚上11点左右,准备睡觉的小学体育老师陈治樟也刷到了这条消息。

陈治樟:

“因为我家是农村的,我会用油锯,所以连夜和另外几个退伍军人,一共5个人,从这边就一直开车到那边去。当时那天晚上我老婆都不知道。”

重庆市民口中的外国人,中文名字叫做“福兰课”,是美国弗吉尼亚人,已经在中国生活了很多年,大家更喜欢叫他“老福”。老福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专业的外籍副教授,他也是在这一天看到了志愿者招募令,北碚区歇马街道需要40名会组装、维修、使用油锯的志愿者。

老福:

“在美国时,我就有一把油锯,并且有使用油锯的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对电锯非常熟练,但我会,看看我能帮到什么。”

傍晚,50余人组成的油锯志愿者队伍分批开始上山。李涛、蒋树威和陈治樟等油锯使用经验丰富的人作为先锋队,第一批向山上出发。上山的过程中,有很多正在运送救援物资的各类志愿者,这是通往一线着火点的最后一段山路,坡度已接近垂直,越野摩托车也无能为力,志愿者们都是人背肩扛,徒步将物资送上去。志愿者们到达山顶时,已经是第二天的凌晨,山上浓烟滚滚,体感温度接近60度,轮流休息的消防员席地而睡。

燃烧的山火离正在开辟的隔离带越来越近,如果火继续蔓延,并越过隔离带,会威胁到缙云山核心区。

彭刚:

“这个隔离带再过来500米就是核心区了,里面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动物,还有我们一些古迹、通信设备塔台,还有居民这边都是有的。如果(大火)过来的话,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大家都在埋头做事,都想保住缙云山。”

历时53小时,防火隔离带开辟贯通,此时,山火依然猛烈。上千名志愿者开始往顺着隔离带向山上聚集,搭建起了一条长达2公里的物资接力传送带,将山火救援前线所需的物资,手手相传到最前方,这条像长城般正在传递物资的“人墙”蜿蜒在缙云山上,这一壮观的景象被航拍摄影师周瑄记录下来。

重庆市民 周瑄:

“这张图片就是想展现重庆人民的一种凝聚力,众志成城,就是大家都互相不认识,名字都不知道,但大家就互相帮忙,单纯的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把山火灭掉,就我在现场就能感觉到那种氛围,也是展现出重庆人的不屈不挠的一种精神。”

在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下,燃烧了五天四夜的重庆山林大火被扑灭。这次缙云山山火扑救,核心力量当然是专业的消防人士和先进的科技保障,而志愿者市民们雄起的劲头儿更组成强劲的灭火长城。

有人算过,送一支6公斤的灭火器上山至少要半个多小时,但用完这样一支灭火器只要30秒到1分钟,可是在一趟一趟的接力输送下,灭火器管够,哪怕灭火现场要一袋冰,40多度的高温天气里志愿者们都能毫不迟疑地成功送上去。在救火现场内外,这样雄起、拼命着的,有几万名普通人。同样的场景发生在山火过后的工作中,想要去清理植被、捡拾垃圾的市民,满满当当,有人笑说,捡个垃圾都要这么卷,这就是平凡人雄起的可爱。

制片人:王瑞

编导:易晏

编辑:王津捷

发表评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验证码: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